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家国情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摘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更是指引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精神灯塔。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心田,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家国情怀;小学思政课;现实路径
引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我们在不同教育阶段,围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通过一体化的思政课建设,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基于家国情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系统、连贯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有助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发展与进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构建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这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重复教育和教育空白。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这有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能。
(三)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需求
大中小学学生处于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也不同。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调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连续培养,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接受到连贯、系统的家国情怀教育。这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二、家国情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
(一)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贵州教育系统深植本土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学段间教学内容的连贯进阶路径。通过精细分析统编教材与教学大纲,系统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绘制出一条既清晰又连贯的思政教育知识图谱,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化理解。同时,建立具有贵州特色的工作协作机制,鼓励校际间“手拉手”集体备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交流融合。特别推行的“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不仅打破了学段壁垒,还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跨年龄层的互动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与深度,实现了思政课内容在不同学段间的螺旋式上升与深化,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征途中,某市教育局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视为核心任务,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高尚师德风范的教师队伍。为此,该局精心组建了由资深学者与优秀教师构成的“宜昌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旨在通过其专业引领,为全市思政课教师提供权威的研究指导、精准的教学咨询及全面的质量评估。同时,依托该平台,市教育局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包括定期的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及课题研究项目,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互鉴,还激发了教师对思政教育创新的热情与动力。通过这些举措,思政课教师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实现了精进,更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学识修养及仁爱之心等方面获得了全面提升,逐步成长为既能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又能以身作则、立德树人的“经师”与“人师”典范。
(三)拓展实践教学与资源整合
贵州省在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积极倡导“开门办学”理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为此,全省精心布局,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网络,涵盖19个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4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49个专属于贵州教育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如同璀璨星辰,点亮了学生心灵的灯塔。学生们在这些基地中,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近距离触摸历史脉搏,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家国情怀。从革命遗址的静默诉说,到纪念馆内生动的历史再现,每一处都成为学生心中红色基因的滋养地,爱国主义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意识,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
(四)构建协同育人的社会机制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等方式,实现家校社共育,共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局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注重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例如,与宜昌市档案馆、宜昌市史志馆、宜昌市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合作,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通过“家庭教育讲师团”等形式,加强对家庭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结语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征途中,家国情怀作为贯穿始终的灵魂与主线,不仅为学生构筑了坚实的思想根基,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我们确保了思政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进阶性,使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接受到系统而深入的家国情怀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继续深化,家国情怀的教育将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冰.基于家国情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路径[J].天南,2024(04):19-21.
[2]邱缙. 家国情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育研究[D].苏州大学,2022.DOI:10.2735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