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因此,“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将德育知识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师共同的教育任务。初中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德育知识,将其进行合理开发与有效运用,可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对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展开探讨,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简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研读教材”“品读语句”“师生共讨”“知识连接”“实践活动”五个角度出发,对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可行之策,以期借助课程教学实现德育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德育渗透
引言
基于立德树人视角开展德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教育融合到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德育目标有效纳入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当中。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正确的德育教育渗透与开展原则,做到循序渐进、以生为本和互动合作,并通过多种教学技术手段和实践形式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情境和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语文课堂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奠定语文课程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础。
1德育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德育与智育相脱离,甚至将德育抛诸脑后,并未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无法在实践中落实,教师专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多通过朗读、分析开展情感教育,导致课堂教学呈现出单一化趋势,与生活实际相脱离,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德育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学科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是教师受到教学进度、课堂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忽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德育难以发挥真正的优势,在实践教学中无法对学生产生思想冲击,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2.1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丰富德育资源
与其他学科对比,初中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的特点,尤其体现在教材内容上,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其合理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度研读教材内容,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理念巧妙地融入课程活动之中,落实教育目标。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挖掘教材内容,梳理学习内容,通过多篇文本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深度思考,以促进学生获取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包含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等内容,单元综合性学习为《少年正是读书时》。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出发,利用人物、事件向学生讲解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纪念白求恩》一课,课文内容简单、人物形象鲜明,主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在德育知识渗透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感悟主人公身上高尚的人格品质,并引导学生向他学习。《植树的牧羊人》一课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漠中孤身一人默默无闻地植树,凭借着一己之力创造出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学习完本篇课文后,教师可带领学生感悟文章精神,结合“牧羊人”默默无闻的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立,他改造的不仅是自然,更是人心;他播种的不仅是幼苗,更是坚毅与乐观”,将德育知识巧妙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此类推,在后续课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及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时,教师也要带领学生深度挖掘其蕴含的德育知识,有效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德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2借助交互体验优化德育能动提升
为了拓展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新路径,教师着重优化初中生的交互体验,借助心理变化、情绪波动、思想冲击、情感体验进行德育渗透,推动初中生在自觉自省中接受德育。内心变化是初中生接受德育滋养、实现思想进步的信息基础,自然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方向与着力点。因此,教师要科学强化初中生的交互体验,帮助初中生进入学习状态,高效实施德育活动。
2.3师生共讨问题,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对知识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进一步强化德育质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教师可采取“共讨”的教学模式,与学生针对学习问题展开探究交流,分析文章中的“矛盾点”,借助问题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深度探讨,在交流分析中巧妙融入德育知识。讨论的方法能为学生预留更加丰富的学习空间,在探究与辩论中加深其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中,本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的年代背景下,作者赞颂了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独立分析文章的能力,面对文中“藤野先生”的“日本人”身份,学生秉承着不同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对文章理念与理解上的矛盾,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如:面对过往历史,我们是否应“以偏概全”?应该怎样区分“施舍”与“帮助”?教师结合课文及学生的疑问,提出具有探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藤野先生”这一角色展开深度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藤野先生”高尚的人格品质,明白做人要友善、正直、热情,将德育知识巧妙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落实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以及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方面进行有效优化,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融入其中,在教学一体化推进中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引导,在明确相关语文知识、强化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清.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22 (31):157-159.
[2]孙高原.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双向奔赴[J].文理导航:上旬,2022(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