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摘要: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经典文本的解读以及写作与表达的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德育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一)高中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内涵
在高中教育中,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核心,更是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立德树人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立德树人与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对接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教育目标的核心。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化、塑造人格、培养道德情操的重任。例如,通过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文学鉴赏的技巧,更能深刻理解到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诚信、尊重、责任等传统美德。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德育价值
(一)语文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融入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不仅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功能。例如,通过《论语》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原则,这不仅是一条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分析《背影》时,朱自清笔下父亲深沉的爱,能够激发学生对家庭责任和孝顺美德的思考。此外,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众多历史人物传记、英雄故事等,如《岳飞传》中的忠诚与爱国情怀,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通过这些故事,学生能够学习到坚持正义、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中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例如,在讲授《论语》时,教师可以强调孔子的“仁爱”思想,通过讨论孔子的言行,让学生理解并内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此外,通过分析现代文中的道德冲突和人物选择,如《雷雨》中周朴园的道德抉择,学生能够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德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德育目标与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策略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目标的整合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德育目标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例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德育的强调,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道德情操,如在讲授《论语》时,教师可以结合孔子的“仁爱”思想,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仁爱精神。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如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学生可以学习到忠诚、勇敢、公正等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知识记忆到价值判断,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
(二)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挖掘与利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挖掘与利用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教师可以发现许多蕴含德育价值的元素,如《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出师表》中的忠诚与责任等。这些经典文本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例如,在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案例分析,如结合当代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实践“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现代德育理念。此外,利用名人名言,如引用鲁迅先生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通过这些方法,德育内容得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挖掘与利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议题。例如,在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忠诚、责任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其次,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角色的道德选择,从而加深对道德行为后果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雷雨》时,学生扮演周朴园和鲁侍萍,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道德困境和选择。引用孔子的名言“教无常师,道无常处”,教师应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者,通过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富有层次的问题,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体验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同时,通过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文学创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的快乐,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素养又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青少年,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许光善.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研究[J].互动软件, 2023(7):6388-6389.
[2]吴忠静.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3(14):0018-0020.
[3]叶妙玲.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与研究[J].高考, 2023(25):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