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融合客家传统文化的高中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研究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应当以实践学习为主,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发展素养。新课改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美术实践品质,成为美术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美术工作坊教学是指将现代班级授课制与传统作坊制有机融合,旨在加强美术课上学生动手实践、创造的教学模式。文章立足于教学实际,针对融合客家传统文化的高中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为高中美术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客家传统文化;高中美术;非遗
引言
蓝染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术教学的良好素材。传统高中美术教学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知识讲授为主要模式,参与性、体验性不足,学生学习效果有限。高中美术教师需要引入实践工作坊模式,结合客家传统文化。开展项目教学,实现文化的渗透和知识的传授,切实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一、融合客家传统文化的高中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实践工作坊转变了传统在教室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愿。同时,艺术实践工作坊能够引导学生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自主思考、协作互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新课改鼓励学校教育因地制宜,积极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局面。美术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应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特色。蓝染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通俗易懂的特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实现了立足地域的教学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3、有利于传承民间工艺
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念、思想价值的凝聚。高中美术教学也应引入传统民间艺术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心。蓝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客家传统文化的结晶,操作简便,方式灵活,开展项目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感悟客家传统文化价值,拓展学生知识面,也能够形成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升高中美术育人价值。
二、融合客家传统文化的高中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为实际教学指明了方向。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面均有较多创新,需要针对性制定合理的、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国家宏观教育方向出发,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项目目标不断细化分解,通过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来促使教学总体目标的达成。例如,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方面,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项目目标:(1)能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掌握蓝染工艺具体的工艺技法和染制流程等知识,并制作蓝染成品。(2)能够在蓝染成品的制作中,融入自身的美学观念,学会创造美,激发对传统艺术的探索兴趣。(3)能够在探索蓝染艺术的基础上,关注更多的客家传统文化、非遗美学要素,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之后,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使其对应具体的教学互动,如掌握扎染技法、掌握捆扎法、掌握蓝染艺术图纹表现等,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2、教学内容生活化
艺术实践工作坊关注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在有限的课时内达成学生实践、收获的目标,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例如,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立足于蓝染艺术特征和客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将非遗蓝染与日常生活用品相结合,使学生在制作蓝染艺术生活用品项目主题的引领下,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审美特征,针对性学习蓝染艺术的发展脉络,实践蓝染艺术的工艺技法,探索蓝染工艺的创新设计和创新运用,最终形成结合自身创意、个性的蓝染生活用品,实现所学知识的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事出发,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厌倦心理,同时形式层层递进,利用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好奇,推动其自主、全面参与整体项目之中,进而明确蓝染艺术的应用价值,意识到蓝染艺术和客家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对地域生活的影响。有效渗透“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观念,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蓝染艺术和客家传统文化的共鸣,进而发展学生爱国爱乡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教学方式主题化
主题化是项目教学的鲜明特征之一。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作蓝染艺术生活用品项目主题的基础上,为每次教学设置课时主题,使学生在主题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参与项目探究,寻找最佳解决方法,促成蓝染的制作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案例分析设计主题,选取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如生活饰品、文具用品等,引导学生对相关用品的审美元素、审美表达进行分析,并与蓝染艺术结合,掌握不同主题下的蓝染设计,进而学习对应的蓝染工艺技法。也可以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思路、工艺技法要点的基础上,结合创作需求提出疑问,由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引导解答;或组织阶段性的展示分享活动,在思维交换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学习兴趣。
三、总结
综上所述,融合客家传统文化的蓝染艺术实践工作坊不仅拓展了高中美术的教学空间,也是地域文化渗透、学校特色构建的重要渠道。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主题化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工作坊、项目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真实、真正的参与到项目实践之中,感悟艺术之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凡清,赵海燕. 地方传统文化美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幸福路小学幸福图样鞋垫花工作坊为例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 (20): 71-72+80.
[2]叶春恋. 文昌灰塑在高中美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D]. 西南大学, 2023.
[3]林晓瑜. 小学美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策略研究——以厦门市湖里区进修二附小“纸艺三角插”校本课程为例 [J]. 新课程导学, 2024, (09):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