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问题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究:以核心问题为切入点

孙翩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4年43期
张家港市城南小学 215600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核心问题为切入点,探讨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通过对多个小学语文课堂实践进行观察分析,本研究发现,有效地利用问题导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互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如何设置和利用好核心问题,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技巧。因此,本研究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问题导学应用策略。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启示,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性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核心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极为关键。目前,问题导学法已逐渐在小学教学中展现效果,如提高课堂参与度与实践能力等。但如何深度应用问题导学法,利用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是当下教育者需探讨的课题。本研究旨在研究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并为此提出相关策略。

1、问题导学法与核心问题的理论探讨

1.1 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理论背景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开放性、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1]。问题导学法的理论背景源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形成独立的认知结构。问题导学法强调学习的过程优于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方法的定义包括两个核心要素: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引导问题解决、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探索,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问题导学法的理论背景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交往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个体通过主动建构新知识,进而理解世界;社会交往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问题导学法则是促进学生与他人共同探讨、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方式;情境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问题导学法可以创造具有挑战和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融合了建构主义、社会交往和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1.2 核心问题的定义及在问题导学中的作用

核心问题在问题导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的设定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疑惑展开,具有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在问题导学中,核心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通过思考和回答核心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核心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恰当设置核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核心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问题作为问题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设置并运用核心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语文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与效果

2.1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学习中融入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氛围,提高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具体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问题。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教师还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在困惑中迷失方向。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见解。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学法的具体应用,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2.2 问题导学法应用后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

问题导学法应用后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是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观察实践案例,发现学生在问题导学法引导下,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更愿意思考、探究,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能够客观分析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回答,而是追求深层次的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见,形成集体智慧。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使学生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本文以核心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并根据观察分析结果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应用策略。研究发现,题导教学法能提升课堂互交性,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同时也指出,利用好题导教学法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技巧,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意见。

参考文献

[1]石应坤.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新纪实·学校体音美,2020,0(04):00067-00067.

[2]高文兵.基于核心问题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山东教育,2023,(17):50-52.

[3]蔡婷婷.精设核心问题,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实效[J].读天下:综合,2020,0(19):0018-0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