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罗彩红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4年47期
紫金县龙窝镇第二中学 广东省 河源市 517428

摘要: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学生的成长受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单靠课堂教育难以满足需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家校共育作为一种结合家庭和学校力量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家校共育;初中德育;协同育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一、家校共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家校共育的内涵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彼此合作,共同承担学生教育责任的一种教育模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校则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和活动设计,提供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德育指导[1]。家校共育不仅强调家校之间的分工合作,更注重双方在教育理念、方式和内容上的统一与互补。

(二)家校共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家校共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能够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家校共育可以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构建一致性和延续性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品德与行为规范的内化。同时,通过学校的指导,家长可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复杂的教育挑战,实现德育目标的最大化。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是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线上沟通平台等方式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其次,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德育讲座,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明确德育目标与内容。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实现家校合作的双向互动。学校还应注重倾听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为德育工作的个性化实施提供依据。通过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家庭和学校的协作能力,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和全面发展。

(二)开展家庭德育指导

开展家庭德育指导是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讲座、亲子活动和家庭教育沙龙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案例分析、实践分享等方式,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针对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学校还可以提供个性化指导,如定期家访、个别咨询等,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此外,通过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定期发布德育资讯和任务,鼓励家长与学校协同配合,共同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与健康人格。

(三)设计家校联动的德育活动

设计家校联动的德育活动是家校共育视角下促进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结合德育主题,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亲子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增强责任感和社会意识;通过家庭主题班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探讨道德价值观,提升家庭教育的参与感。学校还可利用节庆日策划特色活动,如家庭手工创意展示或亲子运动会,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协作[2]。同时,将德育活动的成果通过分享会或展示墙呈现,增强家校间的共育信心与成效。通过多样化的联动活动,构建学生、家庭、学校协同发展的德育新模式。

(四)注重个性化德育需求

注重个性化德育需求是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德育需求各不相同,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和成长困惑,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例如,针对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可通过家校协作提供心理支持;对于行为习惯需改善的学生,家长与学校共同制定行为管理计划。学校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德育辅导岗或开设个性化德育课程,帮助学生在德育内容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同时,鼓励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共同支持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与提升,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共育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共育是提升初中德育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共育信息平台,如班级微信群、家校APP等,实现家校间信息的高效传递和互动。教师可在平台上分享德育活动动态、学生表现反馈以及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为家长提供便捷的交流渠道。同时,运用线上直播技术,开展家长课堂、主题讲座和德育案例分享,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德育意识。学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掌握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与成长轨迹,及时与家长交流,制定个性化共育方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也为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效果与反思

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家校协作,学生在品德行为、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家庭与学校间的教育合力明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提升。同时,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家校关系更加融洽。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家长参与度不足、家校沟通机制尚需完善、德育活动的创新性有待增强。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共育模式,加强家庭与学校间的深度合作,注重个性化需求,持续提升家校共育的质量与效果,以实现德育目标的最大化。

结论

通家校共育为初中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优化家校沟通机制、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创新德育活动形式,以构建科学高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家校共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其价值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地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其博.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2024(9):5.

[2] 王子学.初中德育教育中融入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1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