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AI人工智能视角下初中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姚清潮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5年9期
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在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融合呈现出“技术赋能”与“素养导向”的双重变革趋势。本研究以AI技术为支点,聚焦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场景应用,提出“智能工具—学科素养—育人价值”三位一体的融合框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AI在作文智能批改、跨学科项目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及虚拟情境创设中,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及文化认同感。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数据依赖风险”“情感交互局限”及“教师数字素养不足”等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初中语文;学科融合

引言

随着生成式AI、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突破,教育领域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范式转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AI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如作文批改、阅读理解训练),更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等功能,为解决“大班额教学难精准”“学生能力差异显著”等痛点提供了技术路径。与此同时,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文化自信培养”等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语文教学突破学科壁垒,与历史、地理、科学等领域深度融合。

一、AI人工智能视角下初中语文学科融合的三大核心作用

(一)技术赋能精准教学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常面临“千人一面”的尴尬:教师依赖经验备课,难以精准识别学生个体差异;作业批改耗时低效,反馈滞后导致问题积压;教学资源碎片化,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AI技术的介入为这一困局提供了破局之道:智能诊断学情,实现“因材施教”:通过AI对学生课堂发言、作文文本、在线测试数据的实时分析,可生成个性化“语文能力图谱”。

(二)跨学科深度融合

在智能时代,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应对复杂社会问题,AI技术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催化剂:在“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项目中,AI将《石壕吏》与唐代户籍档案、战争伤亡数据关联,生成动态“安史之乱”时空地图。学生需用语文能力撰写《致杜甫的一封信》,结合历史知识分析“三吏三别”的史笔与诗心,培养“文史互证”的学术思维。

(三)思维与价值观重塑

在“网络语言是否消解文学性”辩论中,AI同时呈现“支持方”(生成“栓Q”“绝绝子”的流行语诗化改写)与“反对方”(展示《诗经》重章叠句与网络热词的修辞对比)。学生通过语文能力拆解双方论点,撰写《在流量与深度之间:Z世代语言生态观察》,培养“兼听则明”的思维品质。

二、AI人工智能视角下初中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智能技术赋能文本深度解读,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

在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引入AI技术打破传统单篇文本解析的局限,构建“文学—地理—历史—艺术”四维知识网络。首先,针对文中“衔远山,吞长江”的地理意象,教师调用AI地理建模工具,将洞庭湖流域地形数据转化为三维动态地图,学生可自由切换视角观察“岳阳楼与君山岛的方位关系”“长江入湖口的水文特征”,甚至通过AI模拟暴雨场景,观察“衔远山”如何隐喻洞庭湖对山脉的环抱之势、“吞长江”如何体现其吞吐百川的地理功能。在此基础上,AI引入历史学科资源库,自动关联“庆历新政”的史料数据,生成范仲淹创作时期的北宋政局动态时间轴:学生点击“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节点,AI即弹出其治理岳阳的政绩报告(如“重修岳阳楼以兴文教”)与新政推行阻力(如“青苗法地方执行偏差”),直观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政改情怀。

(二)AI驱动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语文素养分层提升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采用AI动态诊断系统实现“一人一案”的精准教学。系统首先通过三维度数据建模:答题数据(如《春望》默写错误率、意象分析题得分)、阅读偏好(如李白诗点击量是李清照的3倍)、情感倾向(作文中“家国情怀”关键词出现频次),生成学生诗词素养雷达图。以某学生为例,其“豪放派诗词理解力”达92分(超均值25分),但“婉约派情感捕捉力”仅68分,AI据此定制“豪婉互补”学习方案。

(三)AI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激发跨学科探究热情

在《社戏》教学中,教师依托AI技术构建“虚拟水乡剧场”,以数字化手段打破文本与现实的边界。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AI动态生成的民国江南水乡场景,青石板路、摇橹木船、戏台灯火皆以1:1比例还原,方言NPC(非玩家角色)的吴侬软语与蝉鸣蛙声交织,营造出沉浸式文化场域。学生化身迅哥儿、双喜等角色,通过手势交互、语音对话触发“看社戏—偷豆—归航”情节链:若选择“阻止偷豆”,AI将弹出“六一公公送豆”的原著情节对比视频,并推送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公序良俗”议题——学生需以角色立场撰写《致六一公公的道歉信》,结合法律常识分析“私摘他人作物”的边界问题;若选择“参与偷豆”,AI则调用生物学科知识库,生成“罗汉豆全生命周期”3D科普动画,标注“豆荚成熟期”“蛋白质含量对比”等数据,并布置“用古法工艺制作盐水毛豆”的跨学科实践任务。这种基于AI的情境化学习,使语文文本中的伦理抉择、风物细节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体验,在戏剧表演、伦理思辨、科学探究的深度融合中,推动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

(四)AI助力项目式学习,培育跨学科实践能力

在“AI赋能家乡文化传承”项目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有的小组用AI语音识别技术采集方言童谣,结合音乐学科知识编创电子民谣;有的小组利用AI图像修复技术复原老照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撰写《古镇百年变迁》报告;还有小组通过AI生成式工具创作“AI眼中的家乡”科幻小说,融入地理学科中的气候、地貌数据。项目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需用语文能力撰写项目策划书、进行跨学科答辩,并利用AI生成多媒体报告。这种项目式学习将语文核心素养与多学科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结语

AI与初中语文的融合不是“机器替代教师”的零和博弈,而是“技术赋能人文”的共生进化。当学生能在AI构建的虚拟水乡中既用地理知识解码“罗汉豆种植密码”,又以语文情怀书写“偷豆背后的童年诗性”,教育便真正实现了“左手科学理性,右手人文光辉”的终极理想。这或许正是智能时代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让技术成为照见人性深度的棱镜,而非遮蔽文化星空的面纱。

参考文献

[1]陈真军.大语文理念下多学科融合式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亚太教育,2025,(02):105-107.

[2]庄乙花,唐竻锋.初中语文融合劳动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4,(11):37-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