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小班幼儿家园联动预防性侵害的实践研究

肖雪梅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5年9期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五实验幼儿园 553000

摘要:3-4岁小班幼儿处于性心理萌芽期,认知能力有限但好奇心强,是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关键启蒙阶段。本研究针对小班幼儿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构建“趣味认知—情境体验—家园同步”的联动模式,通过绘本共读、游戏化课程、亲子互动等策略,探索符合低龄幼儿发展规律的预防性侵害教育路径,旨在提升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家园协同防护能力。

关键词:小班幼儿;性侵害预防;家园联动;游戏化教学;认知发展

引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全球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遭受过性侵害,而3-6岁幼儿因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风险识别能力薄弱,成为易受侵害的高危群体。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成人应帮助幼儿了解身体隐私,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小班幼儿(3-4岁)刚进入幼儿园,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期,但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开展教育。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与幼儿园协同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尤为重要。

1小班幼儿预防性侵害的认知与心理特点

1.1认知发展特征

具象思维主导:依赖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如通过“身体小人”模型认识隐私部位;注意力短暂:集中注意力时间约10-15分钟,需采用高频次、短时长的教育方式;语言表达有限:难以完整描述复杂经历,更多通过行为(如抵触接触、噩梦)表达异常感受。

1.2性心理发展特点

好奇身体差异:开始关注自己与异性的身体不同,可能当众触摸隐私部位;界限感模糊:对“安全接触”与“不安全接触”缺乏明确认知,易接受成人的过度亲密行为;信任权威人物:对父母、教师等成人有强烈依赖,难以拒绝来自“熟人”的不当接触。

2家园联动预防性侵害的现状与问题

2.1家庭层面:观念与方法的双重困境

(1)性教育“失语”:

65%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谈性”,23%的家长谈及“隐私部位”时使用“小JJ”“小屁股”等模糊代称,导致幼儿无法建立正确认知;案例:某家长发现孩子摸生殖器时,采取打骂方式制止,反而强化了幼儿的好奇心理。

(2)防护技能缺失:

仅12%的家庭开展过“拒绝陌生人”情景演练,多数家长仅口头叮嘱“不许跟陌生人走”,未模拟真实场景;调查显示,小班幼儿对“隐私部位”的正确指认率仅为38%,家长教育方法单一(说教占75%)是主因。

2.2幼儿园层面:课程与联动的双重不足

(1)课程设计“去敏感化”:

82%的幼儿园未将预防性侵害纳入小班常规课程,仅在安全月开展“认识身体”单次活动,内容停留在“不裸露身体”层面;教师对“性侵害”相关词汇回避,如用“坏touch”代替“性侵害”,导致幼儿无法理解风险本质。

(2)家园沟通浅层化:

教师与家长沟通聚焦“吃喝拉撒”,涉及身体保护的深度交流不足,如未询问“幼儿在家是否有异常身体接触”;某园调查显示,仅9%的家长知晓幼儿园的预防性侵害教育内容,家园教育目标脱节。

3家园联动预防性侵害的具体实施策略

3.1认知启蒙:趣味化身体保护教育

(1)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设计

身体认知游戏:开展“我的身体小地图”活动,用粉色贴纸标注隐私部位(背心、内裤遮盖处),通过儿歌《保护小秘密》强化记忆:“小肚皮,小内裤,里面藏着小秘密,别人想看要拒绝,学会保护我自己!”使用卡通人体模型,让幼儿粘贴“安全接触贴纸”(如握手、击掌)与“不安全接触贴纸”(如摸隐私部位),教师引导讨论:“为什么摸小手可以,摸小内裤不行?”绘本共读与延伸:选择低龄友好型绘本,如《呀!屁股》《宝宝的身体》,通过幽默画面引导自然讨论。阅读《不要随便摸我》后,用手指偶表演“小熊拒绝陌生人摸肚皮”的场景。手工活动:制作“身体保护手环”,幼儿在彩色纸条上画下隐私部位图案,佩戴手环提醒自己“遮盖处不许他人碰触”。

(2)家庭:生活场景中的自然教育

洗澡时光认知渗透:家长用童趣语言介绍身体:“这是你的小肚脐,这是小内裤保护的小秘密,就像小房子一样,只有自己和爸爸妈妈可以‘参观’哦!”亲子阅读强化记忆:配合幼儿园绘本清单,在家开展“身体保护故事时间”。如阅读《乳房的故事》后,和幼儿玩“指认隐私部位”游戏,答对奖励“勇敢小卫士”贴纸。

3.2技能训练:游戏化情境模拟

(1)幼儿园:沉浸式角色扮演

陌生人诱骗模拟:教师扮演“送糖果的阿姨”,在教室门口邀请幼儿:“宝贝,我知道你妈妈在楼下,跟我走吧!”观察幼儿反应,及时引导正确应对:“摇摇头,摆摆手,大声说‘我不认识你,我要等老师!’”安全接触判断游戏:通过木偶剧演示两种场景:场景一:医生戴口罩说“需要检查小肚皮”,引导幼儿讨论“有爸爸妈妈陪同,穿好衣服检查是否安全”;场景二:陌生叔叔说“让我看看你的小内裤”,幼儿练习推开对方并后退三步。

(2)家庭:日常情景即时引导

真实社交场景应对:当亲友逗弄幼儿“掀开衣服看看”时,家长立即介入:“宝贝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接触,如果你不想,可以说‘我可以和阿姨拥抱,但不能掀开衣服’。”玩具模拟练习:利用娃娃家玩具,和幼儿玩“小医生看病”游戏,引导说出:“看隐私部位要先敲门问‘可以吗’,还要有爸爸妈妈陪在旁边。”

3.3教师与家长的专项培训

教师培训重点:小班幼儿性心理发展特点,如“幼儿触摸隐私部位是认知探索,需温和引导而非惩罚”;非语言沟通技巧,如通过观察幼儿眼神回避、身体僵硬等信号识别潜在不适。家长工作坊设计:主题:《3岁孩子能听懂的身体保护课》,通过情景模拟让家长练习沟通话术:“宝贝,不管是谁,只要你觉得碰触不舒服,都可以说‘停,我不喜欢!’”误区澄清:“谈隐私保护不是教孩子怀疑所有人,而是让他们学会优先保护自己的身体。”

结语

预防性侵害教育是小班幼儿成长的重要一课,家园联动通过“认知同频、技能同步、情感同向”的协同模式,为低龄幼儿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可信赖的防护支持。未来需持续关注教育方法的适龄化创新,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学会爱护身体、保护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惠珊.儿童性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幼儿卷)[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