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路径与方法,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分析,阐述在数学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研究发现,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利用教学环节自然融入德育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渗透 课程融合 核心素养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数学不仅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勇于探索的品质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倾向,导致数学教学与德育出现割裂。因此,探索小学数学德育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德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德育内涵
小学数学德育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数学知识、数学史、数学思维方法等要素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严谨、合作、创新等素养。
(二)教育价值
1. 培养科学精神:数学的精确性与逻辑性要求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避免浮躁与敷衍。
2. 塑造思维品质: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思考,有助于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3. 渗透文化认同: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三、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1:《小数的加减法》中的诚信教育
教学背景:
在“小数的加减法”课堂中,教师设计“超市购物”情境:小明用20元购买笔记本(单价3.5元)和铅笔盒(单价12.8元),应找回多少钱?部分学生因计算粗心导致结果错误。
德育渗透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展示错误答案(如找回4.7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收银员按照这个错误结果找零,会发生什么?”学生讨论后意识到,计算错误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受损或他人经济损失,进而引出诚信的重要性。
2. 深化价值引导:教师结合新闻中因财务计算失误引发纠纷的案例,强调“数学计算容不得半点马虎,做人做事同样需要诚信”。同时,鼓励学生互相检查作业,培养责任感。
3. 课后延伸: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记录家庭一周的生活开支并计算总费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诚信意识。
教学效果
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更深刻理解了诚信在生活中的意义。后续课堂练习中,学生主动检查答案的比例显著提高。
案例2:《图形的运动》中的美育与团队合作教育
教学背景
在“图形的运动”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一幅图案。
德育渗透过程
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要求成员分工明确(如绘图员、记录员、汇报员),共同完成图案设计。过程中,部分小组因意见分歧产生矛盾。
2. 引导反思: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合作中如何尊重他人意见?如何发挥每个人的优势?”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倾听与包容的重要性,并调整分工策略。
3. 作品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作品并阐述设计理念(如用旋转的风车象征积极向上,用对称的花朵传递和谐之美),教师结合美学知识点评,渗透数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教学效果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作品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课后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提升了学习效率,且对数学学习兴趣显著增强。
案例3:《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培养
教学背景
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入《孙子算经》中的经典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德育渗透过程
1. 数学史导入:教师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背景,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问:“古人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 方法探究:学生尝试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多种方法解题,教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创新。有学生提出“抬腿法”:假设鸡和兔都抬起两只脚,剩余的脚数即为兔子数量的两倍。
3. 总结升华:教师总结:“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思维,正如古代数学家不断探索,我们也要敢于尝试新方法。”同时推荐《九章算术》等数学典籍,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数学文化。
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解题过程感受了古代数学的精妙,掌握了多种解题策略,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对数学史的兴趣明显提升。
四、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1. 深挖教材德育元素: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从数学史、数学应用、数学思维等角度挖掘德育素材。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通过分析垃圾分类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2.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德育融入真实问题解决。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以“银行利率”“商场折扣”为案例,培养学生理性消费观念。
3. 注重评价激励:将德育目标纳入课堂评价体系,通过表扬诚实守信、乐于合作的学生,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五、结论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巧妙融入德育元素,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德育意识与教学能力,让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6):56-58.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