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薄弱学校高中语文情景化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聚焦薄弱学校高中语文情景化教学实践,探讨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结合梯度任务设计与技术融合策略,如“楚汉谈判”“红楼诗社”等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文本理解,提升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研究采用过程性评价,验证情景化教学能有效弥补资源短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薄弱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薄弱学校;高中语文;情景化教学;
引言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然而,薄弱学校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有限,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佳。情景化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体验,符合新课改“以考促教、以教助考”的要求,尤其适用于薄弱学校语文教学。本研究旨在探索情景化教学在薄弱学校的实践路径,验证其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一、 薄弱学校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薄弱学校高中语文教学长期面临多重困境,其现状与问题集中体现在资源、学生、教学及评价四个维度。在资源层面,薄弱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图书馆藏书陈旧且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求;信息化设备配置落后,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低,教师仍依赖传统板书教学,知识呈现方式单一,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此外,师资培训机会匮乏,教师难以接触前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新滞后,与新课标要求脱节。
学生基础薄弱与学习动力不足是另一突出问题。薄弱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存在语文知识断层,如文言文词汇积累不足、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差、写作逻辑混乱等。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低,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提分慢”,将更多时间投入数理化等学科,进一步加剧语文素养的缺失。
教学模式僵化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薄弱学校语文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例如,文言文教学局限于字词翻译,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作文教学依赖模板套用,忽视个性化指导,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洞、语言刻板。这种模式虽能短期提升应试分数,却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单一则加剧了教学功利化倾向。薄弱学校普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考察。阅读题评分侧重标准答案,作文评分看重字数与结构,导致学生为应试而机械训练,丧失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二、情景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
情景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其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其理论依据主要扎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结果。情景化教学正是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为学生搭建知识建构的“脚手架”,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融合,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个性化解读。情境认知理论则指出,知识具有情境性,只有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才能更好地迁移与应用。情景化教学将学习内容嵌入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与思考,有助于打破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壁垒,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与意义感。
在实践价值层面,情景化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传统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情景化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如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将学习内容趣味化,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情景化教学要求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事件重现情境,学生需综合运用史料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才能完成任务。此外,情景化教学还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能更自然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对薄弱学校而言,情景化教学成本较低,可通过日常物品、生活场景等创设情境,弥补资源不足,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途径。
三、情景化教学的实践策略与案例设计
情景化教学的实践策略需紧扣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通过情境设计、任务驱动与技术赋能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可结合生活场景、历史背景或虚拟技术创设情境,例如在语文课堂模拟“新闻发布会”分析时事评论,或利用VR还原《荷塘月色》中的月夜场景以增强文本感知。任务设计需注重真实性与挑战性,如要求学生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后,分组扮演不同家族成员策划“中秋诗会”,从场地布置、诗词创作到礼仪规范均需贴合原著设定,促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深化人物理解与文化探究。
案例设计可融合跨学科思维与现代技术。以高中语文《祝福》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鲁镇民俗探秘”情境:学生分组担任民俗研究员,通过查阅资料、访谈长辈等方式梳理绍兴年俗,结合文本分析祥林嫂悲剧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利用AI语音技术模拟鲁镇方言对话,增强语言体验的真实感。活动流程包括:1. 实地调研或网络搜集绍兴年俗资料;2. 小组讨论筛选与文本关联的民俗细节;3. 撰写民俗分析报告并制作展示PPT;4. 模拟“民俗文化研讨会”进行汇报与答辩。
再如《鸿门宴》教学,可创设“楚汉战略沙盘推演”情境:学生分组担任刘邦、项羽阵营谋士,基于史实与文本细节制定军事与外交策略,教师提供“兵力部署图”“谋士建议库”等数字化工具辅助决策。过程中需结合文言文分析人物台词,通过沙盘推演论证战略得失,最终形成“假如我是XX”的战略反思报告。此类设计将历史情境与现代技术结合,既提升文言文解读能力,又培养历史思维与战略规划意识。
总结
情景化教学实践以情境创设、任务驱动与多元互动为核心策略,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科内容设计真实情境,通过梯度任务、技术融合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能力。案例设计如“楚汉谈判”“红楼诗社”等,将知识学习嵌入角色扮演、创作实践,深化文本理解并培养综合素养。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结合,为教学优化提供依据,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屈玮. 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景化教学对语言积累的影响 [J]. 天津教育, 2025, (05): 180-182.
[2]施响. 情景化教学思想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J]. 新课程, 2024, (09): 67-69.
[3]刘冉冉.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情景化教学策略研究 [J]. 时代报告(奔流), 2024, (03):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