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创新问题,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评价反馈六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体系与具体化评价内容体系,推进动态化评价过程与科学化评价标准建设,创新多样化评价方法与即时化评价反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深化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多元评价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培育学生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任。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偏重知识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情况,不利于课程育人目标达成;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亟需变革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教育实践,探索构建科学合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旨在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具体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应突破单一教师评价模式,构建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和社会评价多元评价主体体系。教师作为专业评价者应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对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观察与记录;学生自评促进反思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主动改进。同伴互评则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议等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合作能力;家长参评通过家校联系单、电子平台等途径,反馈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道德表现与法治意识;社会评价则借助社区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取学生实际行为表现信息。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过程,能够从不同视角全面客观反映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状况避免单一评价局限性。
评价内容应从知识掌握拓展至价值认同、情感态度等多维度,建立具体化评价内容体系。知识维度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对道德规范与法律条文理解程度,可通过概念辨析、案例分析等方式呈现;价值认同维度聚焦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情况,关注其是非判断能力与价值选择倾向。情感态度维度着重考察学生对道德事件情感反应与对法治精神情感认同;行为习惯维度则关注学生将道德知识与法治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通过观察记录、行为跟踪等方式进行评估。具体化评价内容体系打破了传统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弊端,使评价内容更加清晰明确便于操作实施,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与成长变化。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标准科学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过程应围绕学习全程展开,打破传统终结性评价局限,形成前、中、后贯通联动机制。课前通过学习计划表了解学生预设目标与问题意识,课中借助随堂观察、互动反馈掌握参与状况与思维深度,课后则依托实践任务、反思日记检验知识迁移与内化程度。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定期整理分析评价数据,追踪记录思想品德发展轨迹与变化情况,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全貌。评价标准设计应结合初中生心智特点与课程要求,注重分层分类,既关注绝对水平又重视相对进步,过程表现与结果呈现并重,保持开放性与可调整性。
以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实施动态化评价与科学化标准结合模式。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家乡变化图片或视频资料,根据素材完整性、典型性进行初步评价;课中组织我心中美好祖国主题讨论,从发言深度、思维广度等维度展开即时评价;课堂小组展示环节采用师评、生评、组评三位一体方式,关注爱国情感表达与建设祖国责任意识。课后安排美丽中国我行动实践任务,学生可选择环保宣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教师通过活动记录单、实践报告等评估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评价标准设计上区分情感认同、知识理解、行为实践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创新型三个等级,使评价更加精准科学。整个评价过程贯穿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实践全过程,标准设计既考虑学生差异又激励全面进步,有效促进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与责任担当意识形成。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反馈即时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应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案例分析法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情境,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情景模拟法创设各类道德与法律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展现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调查访谈等活动,考察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档案袋评价法收集整理学习作品、活动照片等材料,形成发展性评价证据链;现代技术支持评价则利用微课、网络测评等手段,开展便捷高效评价活动。多样化评价方法能适应不同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需求,全方位展现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评价反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明确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评价平台实现结果即时展示与分享,定期开展评价交流会分析讨论评价结果,建立评价反馈追踪机制关注改进情况形成评价—反馈—调整—再评价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发挥评价促进教学功能。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做情绪情感主人》教学为例,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并实施即时反馈。课堂伊始采用情绪识别游戏评估学生情绪感知能力,教师即时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情绪表现多样性;核心知识讲解环节后设计情绪应对擂台赛,学生分组展示面对挫折、矛盾等情境中情绪调控方法,采用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方式关注解决思路合理性与实操可行性。课堂后半段组织情绪日记分享,学生讲述近期情绪波动经历与应对方法,同学们通过优点卡给予积极反馈,教师则运用评价量表对每位学生情绪认知与调控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课后布置为期一周情绪管理小达人实践任务,要求记录每日情绪变化并尝试调适方法,通过班级网络平台即时分享心得体会,教师与同学随时给予评价与建议。
结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课程实施关键环节,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与具体化评价内容体系,推进动态化评价过程与科学化评价标准建设,创新多样化评价方法与即时化评价反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此类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道德认知与法治知识掌握又重视价值观念内化与行为习惯养成,实现了从知识评价向素养评价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瑞琳. 基于”教- 学- 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23.
[2] 陈昌琪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J]. 2024.
[3] 成晓杰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探究 [J].新智慧 , 2023(2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