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高中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中日益普及,许多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学治疗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此背景下,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集体心理辅导手段,被引入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通过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收获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教育启发。基于此,本文将围绕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展开研究,分析校园心理剧的内涵与应用意义,并讨论其应用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以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高中;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校园心理剧的基础是角色扮演,需要学生通过对角色的认知在演绎中获得心理辅导的效果,能够在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方面发挥较为高效化的作用。校园心理剧的剧本编写、导演、演绎过程是其心理辅导的活动过程,其间,会通过对生活情景与问题的表现开展对学生心理上的潜移默化地辅导。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改编与调整,进而使心理剧的应用更加有效化。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涵分析
校园心理剧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延伸出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心理剧这一概念,是由团体心理辅导手法演变而来,其创始者为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心理剧能作业集体治疗手段应用与心理辅导过程,通过让被辅导者进行对过去、未来生活情境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让其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想与情绪方面的宣泄,从而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在校园心理剧中,教师可以将心理剧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让学生对自身的生活感悟进行总结,进行剧本的编写工作,使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代入感。校园心理剧能结合心理辅导与戏剧,对参与者来说,进行角色演绎能够唤起扮演者的感情共鸣,作为心理辅导手段的一种,在学生参与排练与演绎的过程中,生动化的演绎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能激发观众与参与者的思考,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校园心理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是教师应用的主要集体性心理教育手法之一。通过心理剧的演绎,既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还能够进行心理治疗的辅助,具有较强的优势。心理剧能够使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演绎进行情感体验,并与角色共情,在参与中获得认知、行为习惯、情绪体验,并反映自身的生活中,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校园心理剧以较为抽象的形式对学生的情绪波动与心理问题进行反映,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能够被学生接受。针对生活中的问题,将舞台作为表现的场地,将剧情作为分享与发泄的渠道,经过改编剧本引起评价,引起参与者与观众的思考。
二、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学习内容上难度上升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加上环境或家庭方面的影响,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概率上升。目前情况下,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方向主要有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未来选择方面、自我认知方面等,这几方面的问题会使高中学生在情绪、学习、生活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面对学生较为普遍的压力较大的问题,高中心理健康教师能够选择的心理辅导手段较少,每个学生的问题并不相同,具有一定差异性,所以很难做到集体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快速及时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环,缺乏具体的规定与政策性文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总体较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师资力量的增加,来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差异较大的情况。同时,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进行扩大化宣传,获得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助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与推广。另外,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建设,扩大教育的影响力,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的推广。
(二)应用校园心理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首先,在对校园心理剧进行编排与演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意义,从而激起其创造力、自我改变内驱动力的产生,并在过程中收获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在不断对排练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推敲、设定、完善、使其情节连贯,能使学生能建立逻辑能力,引发自身的思考能力、锻炼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方面有较大的帮助。其次,校园心理剧的排练与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表达,并对自身的情绪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倾泻,能有效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生不免会遇到各类问题,如学习成绩或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压力,造成焦虑、忧郁、紧张等心理。而在校园心理剧中,学生可以通过剧本编排、人物塑造、台词及剧情的设计将自身的情绪在剧中表达出来,并通过角色的演绎,借助语言、肢体动作、戏剧冲突将较为压抑的情绪进行宣泄,使自身的情绪实现合理发泄,起到调节自身情感、调整不良情绪的作用。这种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发泄渠道,能有助于学生的心态调节,帮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在接触心理剧的过程中能形成对情感的更深刻认知。最后,校园心理剧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并经过自主思考探索心理剧的排练与演绎方式,重点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与自主改变,强调其对情感的体验,这些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排练中与同学教师拉近了关系,提升了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三、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过程策略
(一)创作阶段,融入学生生活经验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主要由学生为主体进行,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发展的基础之上,并根据学生将自身的阅历与经验进行抽象化艺术加工,将素材融入剧本创作中。剧本创作的过程主要分为几个部分:首先,对创作素材的收集,从高中生的年龄方面考虑,其人生经历不够丰富,对于较为深刻的剧本创作难以独立完成,但通过对其他人或自身心理问题的收集与整理、查阅相关资料,能够获得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查总结高中生最常见的心理方面问题,例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症状等,并进行汇总,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应用。其次,对剧本主题内容的确定,剧本的中心内容关乎着剧情的后续创作与各项工作的进度,所以需要选择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方面问题作为剧本的创作主体,加强与表演者和观众的共鸣与联系,达到较为理想的辅导效果。同时要注意在素材的收集与应用上,要尽量地贴合实际生活,做到让剧本的主题较为现实化,表现实际生活中能够遇到的问题。再者,对剧本的剧情与任务的设置,剧情与人物都服务于心理剧的主体,要注意任务间的练习与冲突,安排矛盾与戏剧冲突,使剧本带有较大的情绪起伏。剧本是由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自由度较大,学生通过加入自身的经验对剧情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达到以心理剧对观众与参与者进行心理辅导的教育目标。
(二)演员选择,注重多元群体参与
在演员的选择问题上,担任演员的学生需要对角色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体会角色的心理问题,在表演的过程中把握好情绪的表达,将角色的情感准确的传递给观众与其他人,或寻找提供素材的原型任务进行担任,达到良好的心理辅导目的。在选择主角与配角的过程中,要明确主角是剧情的主视角,配角需要帮助主角推进剧情,完成表演,在选角方面要从多元的学生群体中进行挑选,如在各类高中艺术社团中选择合适的人选,使剧情的演绎更加富有表现力。在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协调学生间的竞争,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将各个社团的学生邀请进来进行合作,进而形成更加良好的合作氛围,也加强了校园心理剧的专业性与感染力。在戏剧的演出中,需要的不仅是演员与导演,还需要更多的工作如剧本研读与修改、舞台布置、灯光摄影、服装道具、宣传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人力来完成,所以整个剧目的演出需要学生间的紧密配合,需要经过较为明确的职责划分与任务布置来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推荐、选择工作进行完成,提升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工合作中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热情。
(三)排练演出,突出心理情感体验
高中生大部分没有表演的经验,对于演绎的能力并不高,肢体动作、台词发生、空间感的把握等,没有专业的指导很难做到对舞台效果的完整呈现。所以,在排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辅助,例如,邀请心理学专家来校进行剧本方面的指导,对学生的剧本创作进行评价与调整,使校园心理剧的剧本更加带有真实感,并能够在集体心理辅导方面起到更加高效的作用。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寻找专业的演职人员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动作表演、戏剧艺术等方面进行自然化处理,不需要达到专业水平,使表演能够表现出准确的情感,增加观众的共鸣,达到能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目标。通过较为专业的指导与帮助,经过完善剧本的设置与学生的演绎水平,能够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心理剧的辅导与教育效果。在导演过程中,教师能够同时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既能够在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校园心理剧的排练阶段扩展心理教育的课堂,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收获了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
(四)注重宣传,提升教育成果影响
校园心理剧的主要优势是进行集体性的心理辅导,即演员、观众同时同等程度的获得心理方面的治疗与辅导,所以,观众的选择与安排也较为重要。教师在观众的选择方面,要对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群体给予关注,通过对心理据的宣传,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邀请作为观众,或在全校全年级的活动进行中进行演出,达到广泛的教育目的。宣传阶段需要学生依托班级或社团进行对各年级、班级学生的宣传工作,通过设计活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例如发放调查问卷,或进行宣传海报、宣传片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校园心理剧的作用并提升对观看的兴趣,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宣传方面有所推进。校园心理剧的演出不是单纯的戏剧表演,是让学生通过表演或观看获得心理方面的成长,实现在现实中强化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演出过程中,组织者即心理教师需要将心理剧的结果最大化,应用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例如将剧本与录像进行保存,作为教学资料运用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五)审视评价,反思心理教育效果
在校园心理剧的演出结束后,对其的审视与评价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在创作、排练、演出的忙碌过后,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剧排演期间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同开展对校园心理剧的交流与反思工作。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心理剧的参与者进行交流,在情感方面进行互动与交流能够高效率地使参与者表达自身感情,释放自身的压力,在一定环境中将个人情感真实流露,发表自身对剧情的感想。其次,通过对校园心理剧的审视与评价,教师能够在剧中获得一定的灵感与启发,从而应用到自身的教学经验中。教师要利用好校园心理剧的教育影响,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将角色情感、心理准确地展现在舞台上,并通过表演传递给他人,从而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而言之,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集体心理辅导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在集体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将情绪外化,并在剧中进行宣泄。通过剧目表演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同时将教育过程传递给观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爱丽.浅谈校园心理剧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1(12):2.
[2]宋琳婷.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28(2):4.
备注:本论文是河池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校园心理剧在欠发达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成果(批准文号:河教科【2022】9号;立项编号:2022B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