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升职业适应性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在制度层面对职业教育的肯定与支持,我国职业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与普通教育相比,由于受就业前景及传统文化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普遍较低。因此,在当下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职业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各国,德国在职业教育办学上历史久远,并以其著名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但依然存在职业适应性不高的问题。对此,有必要积极探讨德国“双元制”模式,为完善当前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适应性;启示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重视专业教学而轻视素质教育,而社会已经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结构、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人才供给予需求方面的差距导致学生理论与工作实践的脱节,加剧了职业适应性不强的现象。针对这一现实难题,需要对目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使得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能够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今后的岗位需求。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和行业协会高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是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此,我们可以再次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深入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国家,时至今日德国仍然以其在各行各业卓越的技术享誉世界,而与其技能人才紧密联系的就是德国非常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帮德国发展为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还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标杆和示范,很多国家对于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就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进行的改革。所谓的“双元制”,就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教育和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由两个管理机构和两个施教主体分别开展教学而又彼此融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中,“双元制”着重强调要将产业深植于教育体系,强调二者的紧密联系。
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运用到现实的企业工作中去,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职业素养和学历的相互结合,通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双重评价,以此来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特点。
(一)多维度的双元性
德国通过“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双元这一特征全面、深入而又实质性地贯彻于教学始终,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双元制、办学主体双元制、学生身份双元制、学习成果双元制等方面。通过“双元制”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在起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反过来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升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互为整体、相互促进,全方位提升了学生适应职业需求的能力,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首先是教学模式的双元性,学生能够同时进行学习和实践,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将学校和企业放在了平等的地位,打破了以往认为学校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的固定思维。其次是办学主体和学生身份的双元性,在“双元制”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分配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作为学生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是作为员工在企业进行实践。其中,作为企业员工进行生产实践并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这种角色下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作为一线员工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有效地规避了理论知识不能运用到现实生产的问题。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亦可以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全面地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双元制”模式充分结合了学校和企业两者的学习资源,从不同角度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德国历史上的“学徒制”的现代化。最后还表现为学习成果的双元性,在“双元制”模式下,在学生完成学业后除了取得学历资格外,还可以通过参与职业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例如经济师助理、工程师助理等,这种双元化的学习成果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在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留在合同企业继续工作,既为公司选用了具有实际职业能力的员工,也提升了学生切换员工身份后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二)专业设置与职业发展相适应
德国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根据职业分类的不同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因此也被称为“培训职业”,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对所列示的数百个培训职业规定了规范的职业描述,这些培训职业又分属为不同的职业群。德国的专业设置一直以来遵循以培训职业为依据,以职业分析为前提,同时符合“属地性原则”,即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政府每隔一定时间都会重新确定培训职业,目的在于剔除已被淘汰的传统职业、设置社会需求的新兴职业,在动态中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这种动态更新的专业设置方法和原则,使得德国“双元制”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时效性、匹配性,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适应性。
(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护
德国法律对职业教育的保护历史悠久并且日渐完善,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就颁布了保护青少年的劳动法,确保青少年有资格接受职业培训并且完成法定的职业教育。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伴随着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企业大量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解决各州教育制度不一致的情况,德国还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资格,并且对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前身是职业学院,1982年德国通过了《职业学院法》,这标志着职业学院已成为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之后的第三类教育支柱,是一种被法律所认可的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高等学院。1989年,德国教育管理部门又进一步认可了职业学院毕业证书的地位,将其列为与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证书同样的地位。1995年的《职业学院法》再次对职业学院的性质进行明确,即为应用科学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后的第三级教育范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德国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在其原有的法律上进行不断的演进,为“双元制”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障。
(四)双元制考试评估体制
德国“双元制”在结果上也体现出了评估体制的双元性,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考查和评估来充分保证其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这种质量保证一方面通过内部的质量监控体系来进行,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外部的认证系统进行评估,很多“双元制”的专业课程需要通过系统与专业认证来保证质量,而系统认证又是由权威的中央评估与认证委员会中的永久认证委员会来完成,通过这种系统认证的大学,体现了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在教育体系内的最高地位。专业认证则根据多方面的标准对培训项目在内容上进行检验,是一种外部认证评估过程。
与理论教学相比,让学校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保证学生作为员工在企业实践的质量,对此,各个学校都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例如,有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评估流程:要求全部的合作企业对于学生的工作表现都要向学校提供一份详细的报告,同时学生在实践后也需要向学校提交一份报告,汇报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结合情况。
三、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升职业适应性的启示
(一)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职业教育是否具有适当的职业适应性,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能否随着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因此,要想提升职业教育的职业适应性必须在专业设置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遵循企业共同需求的原则,即专业设置应符合本行业大部分企业的共同需求;第二,遵循长期发展的原则,即专业设置应符合一定时期内职业发展的需求;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专业设置应能够适用较为普遍的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可以借鉴德国实行的职业分析法,首先把数个社会职业划分为一个职业群,然后职业群又匹配为相应的专业,也就是培训职业。通过职业分析,可以清楚地掌握某个职业活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而找出该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也可以此为依据进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势更加综合、更新迭代的速度也比以往更快,传统职业逐渐落寞,取而代之的是新兴职业和综合性职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与时俱进,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持续进行更新。
(二)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职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很大程度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对接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合格的甚至高质量的技术工人,“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评价等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当其职业环境改变时,不会因为所学的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适应新的职业环境而被社会淘汰,而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求新的职业岗位并获取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三)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课程学习来落实,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就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原则,在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基础上设置了阶梯式课程结构。从广度上看,课程设置覆盖了专业要求的所有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关联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深度上看,又将课程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梯式逐渐上升的层次。职业能力的习得具有明显的过程属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练习,对此,“双元制”模式下实践类课程在选择上更加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直接取得职业经验,具体来讲,实践课程的开展是通过制作一系列的工件制品来进行的,而每一工件其实就是该职业中真实的职业活动。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胡越,涂颖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7(14):90-92.
[2]唐健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成果对我国“三教”改革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21(1):54-58.
[3]刘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文信息,2017(5):113.
[4]张浩,徐茸茸.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20(12):9-10.
[5]李朝军.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3):133-135.
[6]谭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2(44):15-16.
[7]杨生华,张茂林.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时代教育,2014(13):252-253.
[8]周可跃.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