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推进,教育界对美育愈发的重视。而传统文化与美育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育中,不仅能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给小学生,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有效强化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此,本文将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展开探索。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美育
传统文化是开展美育教育的有效载体。美育作为教育改革重点强调的内容,对小学生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就要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坚持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美育方针,并且美育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有效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
一、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有着较为广泛的范围,并且类型也比较多样,而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历经历史发展与变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其韵味愈发独特,所表现的文化元素也更有深意。在整个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中,各个阶段的文化产物都能代表传统文化的特色。例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皿,秦朝盛行的陶俑;汉朝的汉赋,魏晋时期的书法,盛唐的唐三彩和著名的青花瓷,这些都是不同时代文化和艺术的体现。另外,不同学派在传统元素符号、文化审美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并且民族不同其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各具文化特色时,比如,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饮食习惯、服饰以及节日风俗等都有着独特性来,同时传统文化元素也普遍蕴藏在民族文化和民俗中。如:特色国风建筑、健身的中华武术、出行穿戴的衣冠服饰、寄托信仰的宗教哲学和戏剧节目等,这些都能将元素符合充分体现出。这不仅将古人的智慧、精神、思想以及文化特征蕴含其中,也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还能与美育产生较为直接的联系,包括中国的书法艺术、印章镌刻、中国结、脸谱文化、皮影、中国武术等,还有威武的陶俑、轻巧的折扇、大气的瓷器、精致的玉雕、高级的漆器和漂亮的灯笼等,教师就能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中。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教学中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对此可以从社会、美育以及小学生三个角度进行阐述。(1)社会层面。首先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有效弘扬,在美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给小学生,进而在全社会创设出弘扬传统文化的环境,最终将文化自信贯彻到社会发展中。(2)小学生层面。当前文化呈现多元化,在文化的碰撞中,虽然能丰富大众的文化内涵,但也使不同文明间出现冲突。并且由于小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型,无法正确辨析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但在美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能促使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并有效强化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美育教学的实效性。另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还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也能拉近小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激发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小学生主动对传统文化展开探究,进而实现美育教学的预期目标。(3)美育教学层面,在美育教学中根植传统文化,在美育教学内容、资源得到丰富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拓展美育教学空间,将小学生在美育教学中的潜在问题有效解决。并且依托传统文化,促使小学生将美育知识理解透彻,进而有效提升美育的育人效果。总之,在小学美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在美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时,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美育还停留在理论讲解、艺术赏析以及艺术评价中,使得教学氛围略显枯燥,无法激发出小学生的兴趣。其次,倾向于课堂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而且在美育中教师注重理论性讲解,忽视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学校管理人员对美育教学却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美育对提升小学生文化成绩没有太大的作用,进而制约了推进小学美育的发展进程;并且学校开展美育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不仅缺少物质支撑,还缺乏相应的美育课时,因此这就会制约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融入效果。另外,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学校不会提供过多的美育实践活动供小学生选择,并且只要达到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后,美育进一步教学就会停止,使得美育教学还停留在浅层阶段,这样就难以提升美育教学的有效性,也无法引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美育展开深层次探究,进而很难有效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的策略
(一)融入美育于课程开发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发展积淀而来的,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等美育具体价值的体现,并且也对塑造人格、追寻理想、坚定信念起着积极作用,也可有效培育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就能将开发课程体系作为切入点,创新美育这一渗透传统文化的载体,构建出完备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展现出美育教育所蕴含的内涵,进而强化美育教学的育人效果。具体如下:首先,明确美育课程体系开发目标,应依据区域特色、学校条件、培育目标、小学生学情等多种因素,来明晰美育课程体系开发目标。这样教师就能在开发课程体系的时候,以及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有利于小学生有效掌握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技能等,便于提升小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对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合理开发,教师就能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对美育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展开深度发掘,并应用发掘出的传统文化开设校本课程。同时教师也能与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紧密结合,如仰韶文化、中原文化以及齐楚文化等,这样不仅能充分彰显美育价值,还能使校本课程更具特色,有效提升传统文化在美育教学中的效果,以此来提升美育教学的总体效果。
(二)融美育于课程设置
目前,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所有课程都与美育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数学几何教学就蕴含了图形美。所以学校就能在课程设置融入美育,使得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地渗透给小学生。要想在美育教学中高效渗透传统文化,通常可以依托语文课程、音乐课程以及美术课程等,这样就能通过美育课程教学,促使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得以提升,也能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还能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美育,特别是在列举一些教学案例的时候,教师就能把名人轶事、人物典故、传统工艺以及节日习俗等,这样不仅能强化小学生参与美育教学的体验感,还能激发出小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美育教学中,最终推进美育教学健康发展。
(三)融美育于学生社团
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推动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相较于课堂讲解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而社团活动是能够充分吸引小学生参与并能凸显实践成效的主要模式,教师应善用社团美育拓展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一方面,社团美育是课堂美育的延伸,是美术课堂之外进行美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社团美育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模式。教师要积极推动社团美育,以适应小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更好地融合不同的传统文化。常见的美育社团包括音乐社团、绘画社团、舞蹈社团、篆刻社团、书法社团、诗歌社团等,这些社团的相关活动均能给小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让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校和教师需要在充分尊重小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对社团建设及发展的引导,鼓励小学生积极创新,多多开展丰富且有特色的社团实践活动,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例如在音乐社团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校可以将传统音乐作为音乐社团活动的重要基础,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发展,让所有小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更为正确、客观地认知。
(四)融美育于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小学生审美特征相符合的美育活动,例如,经典名著诵读活动,促使小学生在诵读经典名著的过程,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或者,组织与小学生校园生活相贴近的审美活动,如传统文化文艺晚会,就能在创设出的美育氛围中,提升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可以开展一些高雅情趣的美育活动,如话剧、历史剧、传统戏曲等,引导小学生体验格调高雅、富有美感的传统艺术之美。同时,学校也能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在美育中向小学生渗透优秀文化,这样就能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教师就能鼓励小学生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应用到校园环境布置、班级环境优化中以此来营造出良好的美育环境。此外,也能以传统文化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中,如绘画、剪纸、篆刻以及书法等,促使小学生在亲自动手中,强化自身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历史剧、传统话剧、戏曲等非物质文化进社区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等。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提升美育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也能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有全新认知。
(五)融美育于课程评价
目前,小学美育和传统文化融合还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必然趋势。所以小学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完善现有的评价机制,以此来提升美育教学的针对性,并有效提升美育和传统文化融合的质量,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此,学校要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量化的形式对美育质量、传统文化融入效果进行评价,然后依据评价结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围绕这些不足展开研究,提出极具针对性地解决对策。另外,学校还能邀请教师与小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中,对美育教学成效、传统文化教育情况展开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美育教学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一定要保障评价机制本身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在确保评价标准科学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评价范围覆盖到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方方面面,并加强相应的监管,以免评价过程由于受到过多的人为因素干预而具有过强的主观性,最终影响评价结果本身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六)融美育于体验馆
学校在美育中融入优秀文化时就能将体验馆作为载体,并从认知室、体验室和传承室来构建。认知室要围绕“互联网+美育资源”,构建网络化学习平台,设置“自主体验,人机互动”互感体验机,然后融入与小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比如,中华孝道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传统戏曲以及书法绘画等,小学生就能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取合适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仅能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审美需求,还能感悟中出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哲理之美。体验室主要围绕“主题+审美体验”,设置主题体验室,如传统茶艺、经典诵读、传统手工艺等体验室,小学生在体验室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验项目,如,穿汉服、习汉礼,观茶艺、诵经典等,分主题自主体验,营造浓郁的文化传承和美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温润小学生的心灵,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对高雅艺术的审美追求;传承室主要围绕“品牌+文化传承”进行,学校就要结合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特别是中华传统技艺如剪纸、木雕、书法、篆刻、戏曲等美育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在认知、体验的基础上,鼓励小学生自觉传承,形成稳定的传承团队,增强小学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美育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美育教学的内容、资源,还能对传统文化展开深层次发掘。对此,便能从融入美育于课程开发、融入美育于课程设置、融美育于学生社团、融美育于实践活动、融美育于课程评价、融美育于体验馆这六个角度着手。这样不仅能使传统文化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能激发出小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进而有效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相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的探索[J].参花(下),2021(07):84-85.
[2]张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探析[J].参花(下),2020(07):104-105.
[3]宋晓清.中华礼乐文化嵌入美育教学的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0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