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1+X”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开始转变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1+X”群文阅读模式得到了有效应用,其转变了单篇阅读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1+X”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展开探索。
关键词:“1+X”;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指通过教师的整合将一组同属一个议题下的文章安排在一节阅读课中开展教学,运用“1+X”群文阅读模式,能够弥补以往精讲阅读与单篇阅读的不足,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1+X”群文阅读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优化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1+X”群文阅读课堂,探索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一、“1+X”阅读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分析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以议题为中心开展阅读,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在群文阅读中,群文不仅指多篇文章,也可以指以议题为中心的文章的整合,群文阅读的形式以一篇带动多篇、课内多篇文章阅读为主,强调课程形式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转为了在学习中达成共识。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有所差别,主题阅读的主题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阅读为主题服务,而在群文阅读模式下,主题选择的范围较为宽泛,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可以选择多元的议题,能够形成较为开放的课堂氛围。
(二)“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
“1+X”阅读教学是基于课内的文章教学展开的群文阅读,其中,“1”是指教材内的课文,也可以指某一篇课文的一个特征,能够作为阅读课程教学的主题。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课堂中,主题可以设定为识字、表达能力锻炼、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写作手法学习、文章主旨分析等。“X”则指与议题相配合的一篇或多篇文章,也可以是符合课文与议题的文本或材料。“x”是由“1”引出的文本,同样也能够指课外文章,“1+X”教学,即指群文阅读的一种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1”来组织数个“X”,并将“1+X”视为一个整体。教师可以将教材主题作为议题,从课外途径寻找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对主题充分理解并掌握分析的方法,这种教学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呈现,将单篇的课内阅读与群文阅读联系起来,融合开展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议题,对课堂构建、课程设计、课文与阅读材料选择做出充分的研究,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阅读水平来确定主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阅读教学开展的可行性。
二、基于“1+X”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小学生处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同样也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素质发展与语文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教育的重要时期,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助力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小学生的阅读量仅凭课文内的文字量是不够的,需要教师补充学生的阅读量,基于“1+X”的群文阅读能够使学生的阅读量从一节课的一篇课文扩展到两到四篇文章,大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在“1+X”的模式下,阅读教学补充的文章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选择相关的童话寓言、古诗词、神话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文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进而实现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另外,在“1+X”群文阅读模式下,教师能应用各种方式使阅读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广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挥,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还未养成阅读的习惯,由于识字量有限,教师需要在扩展其阅读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识字、读写、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使学生喜欢上阅读、积累词句、用词,丰富学生的语感,培养其对文字的敏感度。在“1+X”的群文阅读模式下,教师能够在一节课的内容中结合阅读的主题尽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目的有针对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年龄阶段制定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针对识字与词语积累进行教学,高年级的学生则针对语感、习作技巧的学习进行教学,使学生灵活运用阅读教学中积累的方法,开展自主阅读与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学生能够将在阅读课程中学到的技巧运用于课外阅读,实现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提高阅读课程教学质量
“1+X”的群文阅读教学体现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将阅读量的提升,重要的是凸显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调整。具体来说,“1+X”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经过教师在备课阶段精心设计,审核补充进阅读课程中的阅读材料,并根据不同的主题与类型将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在教学内容的重构过程中还需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做好对课堂时间的安排,使教学分析、讲解、阅读的时间详略分明,把握整体的课堂节奏,围绕“1+X”中的“1”这一主题,有意识地引入“X”,突出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要采取“1+X”群文阅读模式,即需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略读、跳过部分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安排中快速掌握文章主旨、人物特征、思想表达等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有用的阅读技巧。这就要求了教师在课堂设计与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使教师的水平与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基于“1+X”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灵活筛选阅读材料,丰富阅读资源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前,需要在课前的备课阶段进行对阅读课程中要添加的“X”,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准备,需要教师经过多重的筛选,寻找具有代表性、包含丰富教学意义、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进行阅读的优质阅读材料。如果出现阅读材料的长短不一,过长或过短等情况,教师要在备课阶段优化课程安排与设计,对阅读材料进行删减与补充,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的设计不同,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对教学设计进行打磨。其次,在教师寻找阅读的材料过程中,由于群文阅读的形式兴起较晚,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能供教师筛选的文本与资源整体来说数量有限。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外读物中进行筛选,也可以选择以往学过的课文。选文工作考验教师的知识面、阅读视野、品味、阅读理念等,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阅读材料的重要性,积累学生的阅读选文、参与教研活动、吸收经验,借助团队的力量搜集合适的教学资料。例如,在研究选文的主题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风景”为主题。选择《秋天的雨》《江南》《金色的草地》等文章,但需要考虑小学生的识字量等因素,要选择适合当前学生年龄阶段与知识水平的文章进行补充阅读。例如,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难度较低的文章,便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涵,保持课堂节奏。再者,教师要不断增加自身的阅读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文章的特征提取重点,优化对教学节奏的把控。这些都要求了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增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多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设计问题引导阅读,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1+X”群文阅读模式下,针对文章的分析、主旨解读、写作技巧学习等环节,都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课堂的整体效率会有所下降,课堂氛围也会不够高涨,导致整个课堂氛围散漫,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得不到有效提升。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引导,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学生能够在各类教学环节中全身心参与,体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有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引导,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学。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解,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兴趣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例如,在开展《古诗三首》为中心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古诗中的意象这一写作元素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理解诗句中所运用的意象与作者抒发的感情与志向。教师可以引入其他诗词进行对比,开展群文阅读,如《静夜思》《鸟鸣涧》《暮江吟》《西江月》等,分析诗中包含的各类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中的境界与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通过借助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静夜思》与《西江月》两篇诗句中都包含了月亮的意象,那么这两首古诗中包含的月亮意象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西江月》中作者借月亮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分析讨论出境由心生、物随心转的写作方式,理解要通过不同的描写体会不同的感情。
(三)增设学生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有限,在开展“1+X”群文阅读的过程中,会由于教师安排过多课外阅读文章导致理解能力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教师选择的文章大多强调内在的关联性,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跟不上的情况,所以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对教学做出调整。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材料,调整整体的教学设计,强调多篇阅读材料间的联系,发挥群文阅读是真正价值。同时,教师要围绕议题,深入研究补充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关联,使文章间的过渡自然、教学环节连贯,避免学生出现关于阅读材料突然变化的疑问,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其次,教师要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使“1+X”群文阅读模式下的文本讲解、围绕主题、知识建构、达成共识等环节更加适合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师可以添加学生的讨论环节,创新教学模式,将文章的内涵中内在性的联系作为问题交给学生,使其展开讨论,通过自主思考理解主题间的关联性,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开展《琥珀》为中心的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拾穗》《黄河象》《飞向蓝天的恐龙》作为课文扩展阅读的文本,在学生开展阅读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讨论环节,讨论几篇文章间的共通点,或是总结每篇文章的主旨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维持课堂纪律的同时保障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感悟,集思广益、互相交换思路、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经验提升、获得成长。
(四)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维持课堂纪律
“1+X”群文阅读模式的实践在起步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进而完善教学的安排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在阅读课上不遵守纪律的情况,导致课堂秩序被打乱,课堂效率降低、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为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与教学节奏,尽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学生在课上出现走神、扰乱纪律的情况。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讨论环节或辩论环节,教师确定一个主题,结合课上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课堂辩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在讨论环节会出现跑题、思维跳跃到不相关的问题上,教师设置辩论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围绕阅读教学的主题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辩论,学生不容易在这一环节走神、分心,而是专注于如何开展辩论,进而使阅读教学效果获得有效提升。其次,教师要设计足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安排连贯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文章内涵进行研究,减少其分神的概率,进而改善课堂纪律,提升课堂效率,使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在“1+X”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与安排,提升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增加其阅读量,促进阅读教学的质量有序提高。教师要把握好“1+X”阅读的课堂节奏,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姜淑霞.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农村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园,2021,14(28):81-83.
[2]孙晓萍.刍议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学园,2021,14(28):84-86.
[3]王淑芳.从阅读到“悦”读——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