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探索
摘要:我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着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底蕴。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也潜移默化地深远影响了中国现代环境设计。在现代环境设计教学中整合了传统建筑装饰美学内涵,既可培养与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让现代环境设计教学体现美学价值和精神魅力。本文从现代环境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相互关联入手,通过整合课程,探讨了传统建筑装饰美学在现代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传播与表现,从而启迪了学生在传统美学中反思现代设计,并探索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相融合共存。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环境设计;融合
中华泱泱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形成并孕育出了一大批各具代表意义的中国“民族文化标志”,这种民族文化标志在经过了时间的洗练后犹如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可贵财富。“所有类型的设计在实质上说都要以字符为讯息传递的载体,而字符的表现层次和意义方面也由于各种不同的类型而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各种文化字符都是借助不同形态的艺术载体来传达其含义的,如中国画、篆刻、公章、油画、雕塑、建筑设计、汉字、陶瓷、织绣、太极、楹联、年画等,而这种各种文化字符尽管各种门类有所不同,却又因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广告、包装、景观、室内、景观等能够发现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痕迹,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源头与根本。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知
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用语存在时间不长,它是一种交叉性、综合性都很强的环保设计学科。从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范畴来看,它是以建筑物结构为基础,按照建筑物空间的形态关系,划分室内环境和户外环境,对象包括工业建筑、城市景观设计、室内装饰、公共设施设计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存条件的改善,人类对环境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使用功能不再是建筑设计的唯一要求,精神价值上的要求越来越受到足够的关注。高校学校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将使未来社会对景观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但是在中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该校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却疏忽了学员人文主义核心素养的培训,也疏忽了对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从而导致学员知识上没有底蕴,在艺术设计中也没有从深层挖掘优良传统文化内容和精华,而只是把传统元素直接搬用,堆砌拼凑。所以,怎样迅速建立起将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紧密结合的新教学方法,以及怎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时代感而又有人文内容的环境艺术作品,已成为了高校环境设计课程的重点课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设计展现民族性和文化性
设计的实质应当在于弘扬并传承中华文化,高校教育中文化知识的不足是使环境艺术设计成为经典的一个关键原因,随着国际化形势的变化,建筑设计应当弘扬本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能够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重现。
2.设计要体现国际化、时代化、创新性
不管什么文化形态,都要在传承与借鉴的道路上创新,继承是根源,创新和突破则是其方向。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与尊严,而借鉴本地文化,决不单单是传统元素的堆砌、重复堆积,而是以“创新”这一条主线使其有机结合、自由流露。同时我们在吸收中国文明的同时,更应汲取吸收国际文明的养分。各种文明之间唯有勇于汲取、善于碰撞交融方可发扬光大。
二、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一)建筑色彩
我国的古代建筑设计,在应用对象上主要包括两种:传统民居建筑和古代皇家建筑。这两类建筑在环境色调上的迥异,民居建筑设计大都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建筑色调也趋向清新自然、古朴淡雅。而湘西的吊脚楼,建筑就地取材,依山修建,沿着山势迂回起落,宛如一个个的精灵隐匿在绿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银山之中,建筑色调也与大自然融合,耐人寻味。再如传统徽州建筑,用黑白颜料,白墙灰瓦,在葱翠竹林的掩映下,清秀而淡雅,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册。这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从色调上都表现了中国古人崇尚平淡朴素的精神面貌。再比如,在举世闻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用“中国红”引发了中华民族的热情共鸣,因此中国馆的大红斗拱就被冠以了特别的艺术含义。
(二)建筑纹样
中国房屋纹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纹饰图案多出现于梁柱、门框、屋檐以及柱础等房屋构件上,内容主要是人物、风景、花草、动物、神话传说等。传统的建筑纹饰从表现形式上丰富了传统建筑设计的单调性,也赋予了现代建筑设计一定的象征性,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趋吉避凶、谋求福寿健康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传统建筑纹样中蕴涵的中国文化精神也适合于现代生活中,像花卉纹饰、几何纹、冰裂纹等纹样都已被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出了中国艺术的精髓。
(三)建筑雕刻
传统建筑雕饰艺术是指利用建筑物中的木料、瓷砖等建筑材料,采用不同的雕塑题材装修,以体现建筑物的古老灵秀与华丽富贵吉祥,是中国传统建筑阶级性与艺术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很多室内外空间设计和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都广泛运用了富有中国优良传统人文特征的建筑设计纹样雕刻装饰艺术,通过融合现代建筑装修材料,重构了中国优良传统雕刻装饰元素,并运用现代手段加以再创造,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塑装饰艺术。
三、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良好的环境设计要求的是技艺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修养积淀。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与形式也对学生现代居住环境影响巨大,但是在当前高校教学中,对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忽视也十分普遍,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民间工艺、民俗图案等,而这些中都蕴含着对环境设计工作有着莫大助益的精神内容,如“和睦共存”“动静适宜”“天人合一”等等。现代环境保护与艺术设计都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但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中却并没有抄袭、拷贝、堆砌、拼凑,而是流于表层,只是注重符号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外表下的人文意义,使得环境艺术中缺乏传统民族文化的底蕴。因此教师应在结合专业课程教育的新课程,根据我国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开展理论研究与讲授,提供实践平台,形成现代艺术知识与中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领悟并把握其内涵,指导他们应用现代艺术思想与技术去认识、理解、去构,寻求规律,逐步发掘与再现,将继承、整合、创造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地流露出中国历史的印记。
四、传统建筑文化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融合策略
(一)构建高校环境专业教学新模式
构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顺序递进而又彼此关联的几个环节,具有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首先是让学生在思想上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博大精深,在大一公共基础课程上设置了相应的知识点,让传统文化影响他们;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在知识层次上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对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专业知识教学上进一步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第三步是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对全国各地的传统风俗民情、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材料等进行考察、收集、探索、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之中;第四步是在学科核心教学与设计的整体过程中以传承文化因素为主体开展创新性设计,促进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开发。
(二)以环境设计为例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设计就是一种关于符号的设计,在发挥符号认知功能的同时艺术造型的审美和精神内涵也传递出来。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用符号学的观点对艺术符号进行重构、创新,是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并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充分展现艺术符号的想象力,挖掘其艺术张力,完善创新思维,并赋予符号新的时代意义”。例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有无互补”“虚实比较”“义生文外”等,这是学习环境建筑设计中十分关键的艺术观念,单讲概念很抽象,乏味的说教学员不善领会,应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结合事例把理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个案的实际运用之中。社会主义精神是一个可以视而未见触之不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事物,这便是表层下的“文化精神内容”,当然“文化精神内容”是可以借助它的载体表达的,比如太极文化就离不开太极符号,所以这里的太极重点就是指在太极符号表层下的中国文化内容;四合院是指一个古老建筑,说四合院也是指古老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艺术境界,这一理念长期存在于建筑设计中并促进了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如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为“相生”,利用“水”和“云”两个物体互为其根、互补并存、彼此转换又彼此影响的自然物理特点,地板和屋顶装修左右对应,上为“云”,下为“水”,“阴阳之气左右交错,阴气沿墙柱上涨成为云气,阳气沿墙柱下跌成为水,左右交错和合,达到室内外空间设计的最好境界”,意境相生而且吻合无间,表达这种周而复始相生、反复运行、轮回转动、生生不息的过程,给人无尽想象的余地,将空间设计主体“相生”表达得淋漓尽致。基于载体的教育,是引导学生热爱、了解、体会、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的途径。
(三)构建平台促进教学新模式实践
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融合了互联网+,同时研发在线教学系统,把传统课程的资源,作为数字化资源,包含了历史文化知识、课程标准、经典教案、PPT、课堂录像等,让教师与学习者都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体验。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策搭桥、政府支持,利用校企共建实习网络平台,采用走过去、引入来的合作模式,通过各方积极参与合作、彰显资源优势、互惠共赢,把传统历史文化教学内容落实在学员专业技能的传授教学当中。当然在我校开展体验式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要求老师们要有意识地做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并利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推动我校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教学全面育人和多功能育人的目标效果。
(四)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高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建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点,促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中国人文发展史是我国独有的,一座大国的文化设计美术的发展史是有自己的底蕴为背景的,它是艺术和中国历史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有着审美、教学、认识、娱乐等多方位的作用。高校教学应当以民族化为基石,吸取养分,培育具备中华民族“根”意识的现代中国艺术设计人员,为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传统与潮流文化发展之间并不矛盾,但不能因为一提到传统就觉得落伍了,因为我们今天许多的潮流文化,也会因为它具有新活力而流传下去。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文化都可以继承下去,一旦缺乏了生命力,也仅仅是过眼的云烟,所以我们尊重中国传统同时也要区分精粹与糟粕。而丰富的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则是设计灵感的活水之源,继承和创造性地把传统与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让中国现代设计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培育富有传承传统文化底蕴和使命感的现代设计人才,推动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实现教育育人与多功能教育的作用,促进双方社会文化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艺术并不矛盾,中国美术历史的继承是一种演变的历程,不管什么美术形态,都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注入出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容。建筑的全球化和设计的现代化对环境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新的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冲击下,更应该理性地对待传统建筑的色彩、纹样、雕刻等装饰元素,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创作思维中,表现在设计作品里,传承并发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使 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艾洁, 刘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化探索[J].普洱学院学报, 2020, 036(002):108-109.
[2]贺鹏.环境设计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课程改革[J].长江丛刊, 2019(12):2.
[3]刘文靓.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大融合探讨[J].汉字文化, 2018(22):2.
[4]姚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茶文化和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 2017(12):1.
项目编号:2021ZYJS15C
教改项目:项目名称“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