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三全育人”的“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摘要:新工科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加注重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需汇集各方力量,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立足新工科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育人困境,从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教协同育人体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系统协同育人体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项目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打造助力高校学风建设的课程文化活动体系、学习支持活动体系、课外拓展活动体系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精品项目,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新工科;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下简称“第二课堂”)由团中央提出,在全国高校推广实施,该制度的实施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实践,在“第二课堂”育人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和可借鉴模式。众多学者深入研究“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和育人实效,提出协同育人是加强高校“第二课堂”改革的重要路径。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和育人实效面临更多新要求,需联合多方合力协同育人,通过打造精品项目,系统化推进“第二课堂”制度建设。本文立足工科基础学科,联合团委、教学和学工形成育人合力,将思政工作、文化育人和教学工作融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紧密围绕“三全育人”理念推进“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并打造“第二课堂”精品项目,不断将“第二课堂”建设系统化、品牌化。
一、新工科背景下“第二课堂”育人现状和困境
(一)全员育人联合不够,“第二课堂”育人主体相对独立
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部分,具体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全员育人是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力基础和组织保障,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前提。“全员育人”重点在于育人主体的育人责任、育人情怀,以及育人队伍的系统性、协同性。“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充分汇集各育人主体力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在目前的“第二课堂”推进中,各个育人主体之间在现实中存在巨大的育人鸿沟,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存在交流隔阂、资源割裂、功能离散等问题,育人主体之间的协作性不够,协同配合性交差;单个育人主体不能实现较好的育人效果,各个育人主体之间不能打破现有的壁垒,不能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景,全员育人没有成系统、成体系,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尤其是在“第二课堂”实施中,育人主体以团学骨干为主,与教学、家庭、社会联合度不够,有待提高。
(二)全过程育人联系度不够,“第二课堂”项目设置系统化有待提升
“第二课堂”作为践行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其项目设置的针对性、多样性、全面性显得尤为重要,怎么合理规划“第二课堂”项目的总体布局、阶段细化以及系统构建,是发挥“第二课堂”通过连接高校内外教育实践资源,创新实践育人方式,实现第一二课堂育人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关键。
当前,随着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制度体系的搭建,围绕着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科技创新等类别开展的“第二课堂”形式众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设置呈现出形式化、散点状、碎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项目类别齐全但形式单一、活动开展针对性较弱、目标性较模糊,最终导致学生参与意愿较低、参与收获较少、综合能力增长不够。因此以独立完善的系统性课程理念,注重拓展和延伸第一课堂以外的内容,打造具有时代化、系统化的“第二课堂”项目亟待解决。
(三)全方位育人融合不够,“第二课堂”中各类别活动交叉融合较少
所谓“全方位育人”指的是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通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全方位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品德塑造、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构建新时代高校一体化“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但就目前实践情况来看,全方位育人融合不够。校内课程设计更注重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而校外育人主要通过组织校外实践实习,校内校外协同教育仍没有形成系统良性互动。课堂内通过课程学习注重学生智育培养;课外通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美育、体育和劳育等方面品格,全方位育人融合深度不够。有研究指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不仅需要确立‘五育并举’理念,更要确立‘五育整合’的理念”。因此,更需要注重五育融合,探索更多“第二课堂”交叉融合活动。
二、新工科背景下“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一)构建“第二课堂”全员育人体系,加强“第二课堂”学教协同育人
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育人资源、育人优势,第二课堂平台要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构建不同育人主体沟通交流、协同工作的机制和平台,搭建育人共同体,促进育人信息、育人资源的共享和融合。
在新工科背景下,秉承学校优良传统的传统基础上,持续加强学院团委、学工口和教学口的育人工作融合升级,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加强“第二课堂”课程质量提升,丰富“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在具体内容上,在校内,学院团委、学工口、教学口共同参与,配齐配优学院“第二课堂”优秀师资队伍。搭建“第二课堂”交流平台,集聚优秀教师、学生等力量在“第二课堂”为学生讲课、座谈、交流互动。在校外,借助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校友对于学校和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认同,借助社会、企业、校友力量,不断丰富育人资源。
(二)构建“第二课堂”全过程育人体系,加强“第二课堂”系统协同育人
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坚持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推进“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深入贴合学生成长轨迹、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一是要全面整合“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第二课堂课程项目顶层设计的系统化。构建涵盖各类别板块,引导不同年级、不同需求、不同特点的学生以兴趣为牵动、以素质能力提升为目标自主选择,为学生提供“定制—自选”式选课菜单。二是要以严谨系统的人才培养阶段性方案为抓手,促进第二课堂项目实施、考核、修正等全过程的系统化。三是以校风学风为依托,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打造与时俱进的精品项目,深植“第二课堂”的内容文化内涵,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力求课程设置提质减量。
(三)构建“第二课堂”全方位育人体系,加强“第二课堂”项目协同育人
学生“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和深化,深化“第二课堂”建设,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提升第一课堂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和长效发展,以及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建成融合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综合体,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用于学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智体美劳”五育不是分开、脱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的一个统一的教育过程。立德树人,就是要把德育贯彻到教育的每个环节。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将德育贯穿“第二课堂”活动始终,在理论和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将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达到以体益智,以体成德,以体助劳的效果。建立美育基地、开展美育教育,达到以美润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弘扬“崇尚劳动”的劳育观念,以劳强体,以劳逸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通性,在“第二课堂”中强调“五育”的“合”,在项目设置中将五育连结在一起,实现“多育”协同发展。
三、“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精品项目构建
(一)打造学习支持活动体系,实现全员育人联合
良好学风是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第二课堂”育人目标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全面打造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依托的精品学习支持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构建学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联合学校、社会、家庭、企业等育人共同体,加强教师、学生之间联动,努力营造学术氛围浓厚、学习风气优良的育人环境。协同教学、团学、
开展学科基础专业课笔记作业评比活动,从学生的身边小事着手,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学反馈,有效助力学风建设。组建学业帮扶班,个性化定制“一对一”服务,发挥优秀学生榜样引领作用。打造系列讲坛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优秀学生为同学们送上知识盛宴,从个人成长经历、工作纪实到学科前沿,同学们获益匪浅。
(二)打造课外拓展活动体系,加强全过程育人契合
课外拓展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强大的育人潜力,对课外活动进行系统化和项目化设置,有助于提高活动育人实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项目课外育人功能。尤其当“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在第一课堂基础上,互促互补,找到契合点建立连结,将拓展活动贯穿学生生涯规划始终。
在新工科背景下,要着力培养学生学科交叉意识,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联合各大高校共同举办大学生总结规划活动,加强各校联动育人。将优秀作品形成推文进行宣传展示;同时邀请优秀作品获得者开展交流座谈,形成朋辈间的互动,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切实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新生中开展“萌新的朋友”系列活动,从新生开始从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加以引导,着力培养学生自省自强能力。不断加强“第二课堂”项目的可持续性建设,形成计划-实践-总结闭环式监督,实现“第二课堂”的全过程育人目标。
(三)打造课程文化活动体系,深化全方位育人融合
立足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学科特色,始终秉持“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以下简称“双严”)的优良传统,构建“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精品项目,打造课程文化活动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不断完善“第二课堂”课程文化活动体系,专业教师、团学骨干、校友多方协同合作,打造出丰富的“双严”文化活动,加强师生对“双严”文化的认同感。
开展“我身边的双严故事”征文活动,并将优秀文章汇编成《“双严”在我心》文集。联合学校各部门,在全校师生、校友中发掘“双严”故事,评选出优秀文章在学院、学校相关媒体上发布,并将《“双严”在我心》文集送给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组建“双严”专访实践队,赴各大高校、企业、校友会开展“双严”文化传统调研实践活动,并将资料整理成册,形成“双严”史料,不断传承和弘扬“双严”精神。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如何完善适应新工科育人体系的“第二课堂”制度、如何加强“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如何将学科特色与“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应始终贯穿“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适合学科特色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协同育人体系,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贯穿始终,同时将学科发展融入其中,打造各学科相适应的“第二课堂”精品项目,不断推进“第二课堂”育人协同体系完善、深化。
参考文献:
[1]岳龙.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全员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22(08):137-140.
[2]梁伟,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36-38.
[3]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4]李松林.全面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19(6):1.
[5]李亚美,姜天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18-20+38.
[6]高琼.当“新工科”遇上“新思政”——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39-42+48.
[7]胡莉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变迁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02):144-153.
作者简介:杨婧,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容华,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特色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资助;西南交通大学2021年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1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