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探索幼儿品德教育家园共育模式
摘要: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充分展现我国的历史文化积淀。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都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幼儿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都要认识到传统节日与幼儿品德教育之间的关联,通过家园共育展开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渗透品德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培养幼儿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加强幼儿的道德素养。本文分析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展开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探索了家园共育模式中融合传统节日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幼儿品德教育;家园共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家庭和幼儿园注重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能够从小培养幼儿成长为道德素养和个人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外文化交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外国节日的庆祝活动却忽视中国传统节日。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在幼儿品德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培养幼儿的深化认知和社会情感,以幼儿为载体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质推动幼儿的品德发展。幼儿园需要与家长深化家园合作共育的关系,利用家长的资源开展亲子活动,并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推动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品德素养全面发展。
一、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幼儿品德教育家园共育的意义
幼儿处在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家庭和幼儿园展开的教育能够对幼儿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幼儿的品德教育是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关键,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能够对幼儿今后的言行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幼儿品德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让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观念,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基础。
(一)建立社会认知,促进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节日与幼儿品德教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幼儿建立社会认知,推动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帮助幼儿形成社会规则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品德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品德教育中也离不开传统节日活动,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带领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体会到传统节日活动的趣味性,从中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价值,形成对传统节日的独特情感体验,并初步了解传统节日和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了解传统节日相关的习俗、礼仪和规范的过程中形成社会规则意识,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在参与传统节日相关教育活动过程中也可以受到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逐渐养成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社会情感,加强个人修养
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节日能够借助节日相关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尊敬长辈、文明礼仪的精神品质,帮助幼儿形成社会情感,实现个人修养和品德素养的提升。中国传统的许多节日相关的活动都渗透了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的理念,例如重阳节、春节向长辈拜年等,家长和教师利用传统节日活动的时机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传统节日相关的丰富多样的活动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意识,从而推动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礼仪是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教师在品德教育中借助传统节日的机会能够深化幼儿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认识,成长为具备文明礼仪观念的高素质人才。
(三)弘扬传统文化,渗透精神品质
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障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但是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外文化的融合使部分年轻人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日常生活受到外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会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从幼儿教育开始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幼儿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节日以及相关习俗礼仪的作用,融入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让幼儿能够从中感知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形成包容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深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精神品质,让幼儿从中实现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发展。
二、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幼儿品德教育家园共育的原则
幼儿年龄层次偏低,对中国传统节日具体表现形式,风俗习惯,现实价值等内容理解能力有限。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为保证教育质量,完善幼儿品质,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教师和家长应该明确教学目标,遵循以下两种指导原则,避免教育无效性。一要秉承渗透性原则,关注幼儿成长与发展规律,营造良好氛围,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运用润物细无声模式导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提高幼儿理解能力。二要遵循多元化原则,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动静结合图文画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促进幼儿对传统节日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德育教育提供基础。
三、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幼儿品德教育家园共育的策略
幼儿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今后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幼儿品德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需要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时机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和幼儿园的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指导,加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充分利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全面发展。
(一)充分开发家长资源,深化家园共育模式
家庭是幼儿成长发展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也是对幼儿展开教育指导的关键环节,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在幼儿品德教育中需要充分开发并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教育,深化家园共育的模式,推动幼儿品德发展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1.构建家长资源库,支持幼儿园教育
为了充分开发并利用家长资源支持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并分析记录的形式了解幼儿家长的相关情况以及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以此为基础搭建家长资源库,在今后的中国传统节日教育中结合家长资源展开活动,以此提升活动效率和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可以向每个幼儿的家长发放相关资源调查表或者引导家长在幼儿园网站、公众号中进行自行填报,充分了解家长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接着教师将家长能够提供的资源整合起来构建资源库,在之后的传统节日教育中可以随时查看资源库,结合家长资源加强传统节日教育的效果。
2.加强家长认知,辅助幼儿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大部分家长由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以及工作繁忙等原因也逐渐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等,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的展开。因此幼儿园在教育中也需要关注家长的情况,通过宣传海报、网站宣传或者公众号推送等形式加强家长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了解,在深化家长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幼儿教育,家长能够利用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和观念对幼儿展开教育,从而提升传统节日教育的效率。
3.收集家长反馈,强化家长参与度
在利用传统节日展开幼儿品德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幼儿园也需要注意收集家长的反馈和意见建议等,结合家长的观点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和活动内容等,不断深化家长的参与度,完善家园合作的品德教育。幼儿园在传统节日相关的教育活动中需要随时了解家长对于活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的看法,同时还需要及时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活动计划的调整和改善,全面强化家长的参与,提高家园共育的价值。
(二)创新家园互动形式,加强家园共育效果
家园共育模式实现的重要条件就是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互动,积极的互动能够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实现家园教育的互补,全方位推进家园共育的效果。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幼儿品德教育家园共育建立在家园互动活动的基础上,幼儿园教育需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创新家园互动的形式,为幼儿营造适宜的品德发展环境。
1.结合节日特点,组织亲子活动
家园共育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需要与家庭联合起来开展亲子活动,幼儿能够在与家长完成的亲子活动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气氛,也可以从中获得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实现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幼儿在幼儿园中参与亲子活动,在传统节日相关的亲子活动中实现品德教育。例如,幼儿园可以在利用端午节的时机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在幼儿园中举办端午节相关习俗的活动比如包粽子比赛、编制五色丝线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家长和幼儿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交流,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可以树立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
2.引导家长助教,提高教学效率
家长助教指的幼儿园邀请幼儿家长在教育活动中予以指导和教学复制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能够加强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参与度,推动教育效率和质量提升。幼儿园借助传统节日开展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节日以及活动需求邀请适宜的家长参与到活动指导中,以此加强幼儿的活动效果,提高品德教育的质量。例如幼儿园在端午节的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包粽子的活动,就可以邀请具有较强的包粽子技能的家长参与指导,为幼儿讲解包粽子的工具和步骤等并进行演示,这样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还可以让幼儿真实体验到节日的气氛。
3.引导家长参与,营造节日气氛
幼儿园借助传统节日开展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氛围和环境的营造,幼儿在适宜的节日气氛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特点和文化,从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的熏陶,实现品德的提升。幼儿园可以利用家园共育的机会引导家长参与到节日气氛和环境的布置中,为幼儿营造和谐、轻松的节日氛围,以此深化教育效果。例如,幼儿园可以利用中秋节的机会进行品德教育,首先需要在园中以及班级中营造节日氛围,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和故事等,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依据。幼儿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布置,张贴与中秋节相关的海报、图画等,在幼儿园中营造节日气氛,为幼儿建立传统节日的意识,调动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兴趣,并通过环境布置中的海报和黑板报等内容为幼儿进行节日相关文化的教育,在培养幼儿节日感情和意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拓展品德教育途径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家长作为与幼儿相处最多的人,所采取的教育行为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幼儿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长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足、过于依赖幼儿园教育等问题。为了改善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幼儿园教师需要借助家园合作共育的机会对家长展开教学指导,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加强品德教育。家长需要抓住传统节日的契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端午节可以在家庭活动中为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感受其中的精神品质;在重阳节可以带着幼儿与长辈团聚,加强幼儿尊敬老人的品质。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春节的大扫除活动、节日环境布置等,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需要主导家园共育模式的深化,充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加强家园互动,联合家长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展开幼儿品德教育,让幼儿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素养和个人修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文华.细微见著 涓流成溪——浅谈小班幼儿品德教育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