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当代大学生维权意识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伴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拥有着越来越宽泛的维权途径。虽然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仍然薄弱。本文在分析研究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增强高校学生法律维权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维权意识;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维权意识的现状
(一)总体现状
根据笔者随机对身边大学生同学进行调研,发现参与调研的100份样本有以下主要数据: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事情时,50%会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33%会选择自认倒霉,懒得跟对方辩驳,27%的人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给出一刀切的做法。而在维权途径中,53%的人几乎没有运用过法律进行维权,32%查询过法律法规,剩下的人都是选择其他的投诉方式等。
从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之后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大学生维权意识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权利意识相较于以前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面对合法权利遭受侵害的行为,现阶段大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申请维权,或通过校内维权管理人员进行维权,但权利意识状况在现阶段社会群体中并不乐观,主要存在大学生对自身权利认识不够、无法实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主张权利的意识淡薄等问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成为当今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社会上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现象仍然突出。如今许多不法行为,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侵害着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现象仍然突出。由于大学生处于刚刚从父母和校园的庇护逐渐脱离走向社会独立锻炼的阶段,涉世经验不深,利用这一特点,许多不法行为肆无忌惮地对大学生合法权益实施侵害。以笔者观察到周边的现象为例,大学生校园内部分快递配送服务混乱,取件时间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生就餐和休息的时间;驿站工作人员态度恶劣,对于快递丢件等诸多问题熟视无睹;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常遭受不公平对待,被剥削工资、不合理加班等。诸多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被削弱,大学生的利益空间被不断挤压等等。
2.大学生群体特殊,维权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正处于脱离校园与社会接轨的阶段,在这个逐步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塑造自己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相较于其他群体,看待事物往往只看到其中一部分,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以甄别,常常使自己的合法权益暴露在危险的处境中。加上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权益已然遭到侵害,甚至在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侵权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途径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权益正确认知。许多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很清晰的认知,不能辩证看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往往只注重权利却忽视了义务。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作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部分,应考虑到学校的做法是从整体和长久的角度出发,并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支持。
二、大学生维权意识薄弱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强,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大学生维权意识仍然薄弱,侵权事件日益凸显,这其中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缺失,也是由于整体环境下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维权氛围,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立法之上。
(一)立法层面
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不到位,未对大学生合法权益针对性地出具相关法规政策,现有的关于学生权益的法律法规,有些尚未制定,有些制定了却也不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对义务的规定比权益多,更没有提及大学生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这个层面来看,学生的权益和义务在法律上规定就是有漏洞的。又如,我国目前和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多数是原则性的内容,并没有具体针对大学生就业制定相应的规定,正是因为缺失这部分法规,导致大学生在劳动就业的过程遭受到用人单位侵权之后,很难找到具体对应的法规作为自己的维权依据。
(二)社会层面
1.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维权氛围。当今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转型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侵权纠纷,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维权氛围,许多不法分子趁机钻了空子,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合法权益的侵害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2.因多种因素导致维权道路阻碍重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维权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然而针对大学生专门设立的维权组织却是少之又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权益遭受侵害时应该选择哪些维权方式和维权途径知之甚少,再加上部分维权机构工作效率低下,维权时间和成本过高,维权效果差,让很多大学生对向维权组织求助这一维权途径感到失望,维权道路阻碍重重。
(三)学校层面
学校对于大学生维权的教育机制滞后,学校对维权这一方面的教学比较粗糙,提供的教育机会较少。当下高校应该主动进行法律教育的改革,不仅仅只是针对大学生们,更要将相关的教学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纳入教育范畴之中,从整体上进行配合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预防学生的权利遭受侵犯。
另外,据笔者所做的调查,学校内的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很多高校内成立的维权组织很少,类似于学生权益部门,班级内设立的权益委员,法律援助站之类的组织,虽然是为大学生进行维权提供了一定的途径,但是很多都浮于形式,维权效果差。
再者,校园法律知识宣传活动举办较少,难以拓宽学生法律知识面。校园内关于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还是形式单一,缺乏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高频热点作出具体全面的科普。
(四)个人层面
1.法律知识匮乏,不知法、不懂法而不用法。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法律学习并不重要,他们往往认为这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去深入学习。而在日常的课程中,由于学校偏向应试教育,很多学生学习重心多放在自己专业的课程上,鲜少有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造成了他们法律知识方面的匮乏,也相应的缺乏对合法维权途径和方式的了解。在面对侵权的情况下,由于不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无法通过运用法律作为自己的维权武器,从而放弃了这一很好的维权方式,或选择忍气吞声,或用错了方式。
2.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合法权益认识不清。大学生对自己拥有的权益并不十分了然,由此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他们并不能敏锐地发现自己合法权益的损失。例如,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自己拥有隐私权,但是对此权利的认知却受到诸多限制。以笔者观察到身边的情况,许多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学校宿舍管理员进入宿舍搜寻违禁用品,并因此受到处分,学生们虽然能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但是碍于维权对象是学校管理者、老师们,且被告知这是学校正常的管理方式,往往不敢多言,只能选择妥协。
3.“以和为贵”思想根深蒂固。不擅于运用法律维权,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学生多有这种思想,在面对侵权行为发生时,并没有立刻求助法律,往往踌躇再三之后,选择和解。这一定程度上来自父母的影响,秉承父母教育“吃亏是福”的理念,遂选择放弃维权。
三、提高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家层面
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制定的法律法规较少,且内容较为笼统。为了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大学生群体作为制定对象,参考类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的法律法规,针对性地制定法律依据,明确大学生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应尽义务,明确与大学生权益相关的维权部门的责任,减少出现侵权行为发生时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落实维权对象的责任,使大学生在维权时有法可依,追究维权对象相应的责任。
(二)社会层面
1.增设大学生权益保护机构组织,维护大学生权益。各部门依法相互配合,协调建立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社会机构,加之相关高校协助辅佐,专职专属,独立行使,共同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为大学生维权时的坚实后盾,让大学生在面临被侵权的现象时,能够通过寻求大学生权益保护机构组织的帮助,最大程度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面对维权程序多,维权时间成本等问题,也要相应地简化程序,让大学生在维权时能够更快速、更高效地接受到来自权益保护机构组织的帮助,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损失的扩大。
2.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合作,增强大学生对维权途径的了解。政府可以联合多个社会组织,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协办,通过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让大学生对这些机构组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大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3.加强舆论监督管理,曝光侵害主体不法行为。大学生权益保护机构组织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发挥舆论监督管理的作用,将舆论焦点聚集在这些不良现象之上,曝光侵权主体不法行为,以督促侵权主体改正自己的作为。
(三)校园层面
1.完善教育体制,改革课程体系。大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即使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法律课程,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难以在短时间内吸收相应知识,也很少主动花心思去学习这些与其专业不太相关的知识。学校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完善教育体制,改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体系结构,减少学生出于完成学分的心态应付公共课程的现象,通过改革的方式逐步平衡学生的学习重心。
2.增设形式多样普法活动,拓宽学生法律知识。除了通过开设法律课程这一途径之外,在高校内通过校团委、学生会联合各个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不乏为扩宽学生知识面的又一方式。例如开展模拟法庭、模拟审判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话题辩论赛活动等等,参与学生不仅限制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更要多多鼓励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3.设立维权平台,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高校中现有的维权组织,无法真正地为学生维权落到实处。大学生往往势单力薄,很难找到高效的维权途径来争取权益。因此,高校应该设立维权平台,或者对其已有的维权组织进行改革,使其真正能够独立地为大学生提供维权的途径,将维权进行到底,能够给学生带来正向的反馈。并且设置法律援助机构,由法学专业的老师带头,为高校内的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救济措施,从而及时止损,避免合法权益受到更多损害。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大学生在学校内所接触到的多为理论知识,多数学生在完成法律课程学习之后,往往只对部分法条和知识点存在印象,却对如何应用理论知识一窍不通。因此,高校应该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丰富经验,拓宽视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个人层面
1.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法律知识水平。来自学校、社会的保护虽然是有用的,但是其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权利本身就是一种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在履行义务,所以大学生首先应该增强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只有大学生端正思想,不再认为学习法律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积极主动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才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及时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2.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为踏入社会打下基础。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校中所学习到的终归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中的情况往往比理论知识要复杂得多,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应利用在校的这段时间,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中摸索,加以老师从旁指导,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即使出现错误也可以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为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一旦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了妥协,在今后的发展中便会逐渐丧失了对自己合法权益的捍卫心,丧失了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极大地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社会的期待。因此,关注大学生维权意识的现状,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导致部分大学生维权意识缺失的原因,在立法、社会、校园、个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升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将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法治氛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璐,潘丽如,谭思鲲,徐文丽.兼职大学生维权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03):278-279.
[2]张珍珍.女大学生维权意识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20.
[3]王宏伟.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维权缺失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胡隽,男,广东韶关学院政法学院法学专业202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