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徐晓明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3年3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在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制造业转型的需要、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促进产业人员队伍建设改革的需要。通过对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入解析,提升对教师队伍工匠精神建设理解,剖析当前工匠精神面临的挑战,包括培育方式单一、企业参与度不足、教师对工匠精神认同感一般、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等。探索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升工匠精神认同感;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形成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开创校企协同育人新思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机制,健全保障制度等,强化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匠精神建设。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背景;双师型教师;培育途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对战略人才力量的建设,提出了通过培养造就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优秀工程师、大国工匠、高级技能人才、高新科技创新团队,以突破国外的科技封锁和卡脖子技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把各行业突出人才用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面临新时代挑战,国家发展对大国工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迈向新征程更是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然而,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有优秀的“老师”或“师傅”,通过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追求卓越品质,锤炼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技艺高超、专兼融合、师德高尚、充满朝气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要求。

民办高校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国家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双师型教师与工匠本身具有较好地契合性,民办高校着力提升工匠精神,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工匠精神并不只是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品德修养,而这与民办高校教师需求刚好不谋而合,教师的人格品质对学生同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的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到立德树人,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做好学生发展路上的引路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高校、教师及学生发展共同需求。

一、 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新时代下对工匠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将在高质量发展中谱写新篇章。以“工匠精神”引领的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国际层面上,欧美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打压和“卡脖子”事件频现,我国需要大国工匠人才,以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科技的封锁和打压,占领科学与技术高地;从国内层面上,我国经济社会从传统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我国急切需要大师级工匠人才,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均指出,我国必须培养出工匠人才,而工匠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双师师资,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品质的引导者,结合工匠精神中的不抛弃、不放弃、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将该精神品质融入培育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格外重要。

二、新时代下教师队伍工匠精神培育的挑战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发展,人机隔离、机器换人及黑灯工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批就业岗位逐渐被机器替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培育也受到明显挑战。尽管工匠精神已经被国家所关注和认可,我国高职院校也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格外重视,并取得了一定能成效,但对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还有诸多瓶颈需要解决,例如培育方式单一、企业参与度不足、教师对工匠精神认同感一般、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等,教师通常被定义为对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讲授能力,以及根据自身的理论教学经验毫不费力的胜任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对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融合缺乏准确认知,对师德师风与工匠精神的关联缺少理解。

(一)工匠精神与“双师型”教师培养脱离,对工匠精神认同感不足

很多职业教师并没有将工匠精神培养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当作同等重要的工作,这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养成持续自我学习的习惯,也很难在工作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实际情况是新时代教师很多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相对较于利己主义,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不足。而且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中也对工匠精神方面的关注还不够,虽然全国越来越多地方掀起了“大国工匠、劳模工匠、大师工作室”等工匠精神学习活动,如果只是通过道德约束和口号宣传来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这将是形式大于实际的方式,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工匠精神是需要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及教学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的,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师资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教师工匠精神培训重视不足,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

虽然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尝试将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融入到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但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激励并不足够,教师提升自身双师素质的积极性容易受挫,仅是把获取双师证书作为目标,并没有将工匠精神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训方式单一,以高校为主的培训方式,通常会导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并且培训的内容也容易造成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背离。同时,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教学岗位,并没有丰富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这也造成其对工匠精神认识的缺失。此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力度不足,也使得工匠精神的人才培育环境不理想。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已开展多年,但是从培育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产教融合的形式简单、深度不足,难以形成可持续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通常是把实习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学生缺乏耐心指导,也不关心其未来职业生涯。同时,企业中能工巧匠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很多是有自己工作,很难将足够的精力用于兼职教学,而且学校给予的福利待遇较低,也会导致能工巧匠人士不愿意也沉不下心来进行高质量的教学。

(四)市场过于急功近利,人工智能时代对工匠精神造成冲击

回顾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发展飞速,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些企业为快速占领市场,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次充好,做事缺乏严谨专业精神,使得生产的产品品质难以得到保障,更别提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延续了。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悄然来到,AI产品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让我们节省了时间,此时再来讨论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似乎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了。然而,相反的是尽管很多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工匠身上所具有的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品质确是无法代替的。发挥工匠精神的普惠作用,以工匠精神助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责无旁贷。

三、新时背景下教师队伍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在新的历史和经济条件下,面临经济领域新的挑战和转型考验,必须弘扬“工匠精神”,以学校为背景培养越来越多的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创新、肯干实干、充满坚韧能力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骨干教师。以创新为机制,以追求品质为动力,用实际行动创造未来。如何培育越来越多的具有高素质、高水平能力的队伍,造就教得扎实理论、懂得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的队伍,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贡献工匠力量,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提升及传承。

(一)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升工匠精神认同感

教师的职业特性对其高尚道德水平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即要对学生负责,也需对民族负责,“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往往是社会衡量教师职业的标杆,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研究者和示范者。特别是双师型教师,要严格自我约束,守公德、严私德,提升道德品质,不断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作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而且将工匠精神引入,可以突破传统师德建设的局限性,抵御新时代下市场经济及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以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为切入点,以大国工匠为榜样,加强弘扬工匠精神的多媒体学习、组织能工巧匠进校园活动等,不断强化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培育氛围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工匠精神的尊崇,激发师生对追求精湛技能和高尚品德的热情和兴趣。

(二)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形成有效的工匠精神培养机制

实践技能水平是职业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主要区别,“匠人”的基础就是追求卓越的精湛技术,一丝不苟的技艺标准,对此行业有极深入的研究。首先,将工匠精神引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升中,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同,对大国工匠的尊崇,将精益求精、高尚品质变成教师的意识自觉。通过工匠精神的引导,使教师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不仅教育学生,同时出产品、出精品。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改革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培养并建立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机制。通过引进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或优秀工匠,施行技术指导或兼职等方式,组建兼职教师团队,强化教学中的无缝衔接。开展大国工匠微课堂、建立大师工作室,创新高技能人才大师的技艺传承机制。同时,开展传帮带活动,以项目为引导,探索技能、品质及素质的传承新机制,通过技艺传承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开创校企协同育人新思路

新时代下民办高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必须努力加强校企强强联手,持续增进校企合作力度,形成校企强强联手,共同构建产教融合、工匠共培、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培养机制。学校作为培养主体,需要主动出击,对接优势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战略转型升级需求,构建一批紧贴发展需求、专业特色及优势明显的高水平集群。加强工匠精神的抓手作用,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追求卓越能力为主线,着力开展校协、校企、校校三种类型的合作,努力搭建从基础到创新的阶梯式产教融合体系,形成以产业带动专业建设和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进程。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机制,健全保障制度

新时代下,工匠教师、工匠校园、工匠社会等培养,不仅需要文化传承,还需要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首先,需要把工匠精神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中,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职业特性,不断完善学校的考评制度,以激励为导向,实行动态管理,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对双师型教师的准入资格、聘用条件等制度化,组织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形成教师实践轮训循环。最后,学校需要为教师的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特别是让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良好的实现环境,建立工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环境,同时还要为人才脱颖及人尽其才建立培育的环境,为工匠精神积极营造舆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方莹.工匠精神视角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2):2.

[2]吴悦.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时代教育:下旬,2021(2):0126-0127.

[3]屈小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及趋势[J].劳动经济研究,2019,7(5):11.

[4]张书,冷士良,杨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困境及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论坛,2021,4(5):46-47.

[5]朱海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7):2.

[6]阙明坤,王云儿.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动因、瓶颈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22(2):74-83.

[7]燕玉霞.工匠精神引领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析[J].职教论坛,2018(12):76-79.

[8]王岚.自我效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21(7):107-110.

本文系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应用研究型课题《工匠精神引领下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培育研究》(MBXH22YB270)结题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