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汪巧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3年7期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 咸宁437000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特殊事件带来的就业压力、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增多。学校和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制度管理和对学生的重视性,如果不高度重视起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协同育人,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协同育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家带着无限的期待和憧憬来到大学,本以为结束了繁重枯燥的高中生活,没想到大学也没有他想的那么美好,陌生的环境、独立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专业课程的学习、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生涯规划、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生命安全问题等等都让学生产生了各种不适应,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学校、家长没有及时发现给予有效的帮助,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甚至今后的人生。传统观念认为学生的教育是由学校来负责的,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仅仅靠学校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重视配合,只有树立家校协同育人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培养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人才。

一、家校合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校合作模式的提出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要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家校合作的理念就是就是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加强家校合作创新工作方法,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抗挫抗压能力。

新生来到学校后,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问题也常有发生,比如说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压力、恋爱问题、生命安全问题等。一般来说学校和老师很难会发现这些问题,除非学生主动告知,或者说学生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异常,由同班同学、任课老师提出来,辅导员才会注意到,一旦忽视这些问题的话学生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那么通过与家长联系,能够很快地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以便后续进行更好地帮扶教育。

(二) 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影响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家庭。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还包括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个人素质。一般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父母关系,孩子的心理素质也会强一些,反过来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经常吵架,孩子的心理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李玫瑾认为,家庭功能的淡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需要加强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感受爱,学会爱、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只有被爱才会去爱别人。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来自学校,这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学习压力、人际交往问题、情绪管理问题、恋爱和性教育问题、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生命财产问题等都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大家从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以上这些适应性问题,学校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去帮助学生,那么很有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家庭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为学生普及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三观。

(三) 家校合作是推进“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三全育人”是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大学生教育工作提出的重点要求,“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三方协作,共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工作模式。

二、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不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部分家长存在不重视的情况抑或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太了解,认为孩子进入大学之后的发展只是高校单方面的责任。一些在入学前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并没有及时告知学校,甚至刻意进行隐瞒,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后压力减少,之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能会自动好转,也担心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孩子有心理问题产生歧视,因此不够重视擅自让学生停药,也没有定期进行复查;有的甚至在学校老师联系家长后不能接受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认为学生好好的送到学校怎么可能会存在心理疾病,还指责学校没有好好照顾孩子,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在后期也不配合学校的相应解决办法,比如说沟通交流、医院治疗、心理咨询、家长陪读等措施。

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没有达成一致的育人理念和培养学生的目标。从高校层面来说,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更加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虽然也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学生出现学习方式方法、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恋爱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时,学校是很难第一时间发现的。对于家长来说,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奖学金、考研等学业上的表现,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太重视,也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变化。那么高校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有效交流达成对学生一致的培养目标。

(二)家校合作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协作。一般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由学校专业的老师负责,家长并不参与其中,认为培育学生是学校的义务。现今社会复杂,网络上各种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光靠学校的教育是完全不够的,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然而目前我们缺乏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制度,个别意识比较强的会主动了解孩子的情况,有的会存在推卸责任、回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情况,即便家长想要参与到育人工作当中也没有相应的文件制度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一旦学生诊断出心理障碍,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的关注和帮扶。然而,家校合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是很难调动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也使得家校合作中的心理健康育人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家校合作管理制度来保障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家校合作缺乏交流沟通平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在外求学,离家远,家长与学校老师不能面对面,没有直接的沟通方式,即便有家长群也只是形同虚设。大学生也不像小学生那样需要家长时刻关注,家长也比较忙,基本不会主动和老师电话联系,一般来说都是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或是在每年的新生心理测评筛查之后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才会联系到其父母,这种交流比较被动。总体来说,家校合作形式单一、平台少,缺少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 建立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树立家校合作理念

第一,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二级学院也有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学校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心理中心专职老师或学院心理专干进行讲授,并且会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这些都能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在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时知道怎么样自助以及寻求他人的帮助。

第二,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父母一般只关注孩子的学业生活情况,较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完全不了解,在孩子出现挫折、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问题时不能给予很好的帮助,甚至逃避这些问题,单纯地依靠学校来解决问题。但是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基于这一观念,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以及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第一,在拿到录取名册第一时间就应当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比较少,特别是特殊事件期间,家长不能进校,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方式联系家长建立学生档案,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比如说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情况等。入校后,进行个人成长报告的撰写,详细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也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一个基础的心理摸排。对于家长也需要加强合作,比如建立家长群,发布相关信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自身要多关注学校的动态,关心学生在校情况,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一定要及时和班主任或辅导员沟通,进行最有效的疏导工作,不要回避也不要漠视。

第二,建立由“四级”到“五级”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目前的“四级”体系主要是学校-学院-班级-宿舍,这四个都是学校方面的参与并没有提到家庭的教育,那么引入家庭这一级才是更加完整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通过与家庭合力可以形成互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与家长存在沟通障碍时,家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创新家校合作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创建家校心理健康共育平台,包括开展线上线下家长会、家长喜闻乐见的文章视频等媒体宣传、创建个人信息APP,学生可以记录心理状况,便于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相互沟通。同时可以多向家长宣传一些心理健康的小知识,让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视起来,才会在平时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家校合作的保障体系

第一,加强法律保障。在澳大利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家长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任何人不得进行限制。目前我们没有关于保护家长参与教育的法律,主观上认为教育更多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介入比较少。因此,需要建立相关法律保障体系来提高家长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凝聚社会力量。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视角下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强社会舆论影响。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增设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凝聚社会教育力量,多在网络上宣传健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文章。

第三,加强学校育人队伍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以及学院全体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考核,颁发结业证书,力求构建一支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同时可以定期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校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分享会、经验交流提出更创新的工作方法。

四、 结语

本文从家庭和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出发,全面剖析了目前家校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家长的不重视、学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沟通交流平台缺乏,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包括树立家校合作理念、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家校合作的保障体系。总之,做好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玫瑾.幽微的人性[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3] 周莉,刘海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4] 黄伟庆.家校协同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验,2021,4(12).

[5] 张润杰,齐成龙.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人民日报,2020-02-20(9).

[6] 王维.家长参与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基础教育,2019,6(3):59-61,32.

作者简介:汪巧(1990-),女,湖北咸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