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实践育人机制探析
摘要: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学校从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践育人模式改革实践,以此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实践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职业院校则以为企业培育高技术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德技并修、产学结合为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可用人才为目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现培养以生产促教育,以实践促发展,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思路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企业在人才资源满足正常生产经营、补充,优化、提升复合型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搭建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实践平台;创设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德技并修,探索螺旋上升人才培养路径。适应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化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增强职业院校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困境
1.主体的多样化。产教融合视域下,育人主体从学校主体逐渐扩展为企业与学校双主体,甚至扩展为政府、行业协会四方主体。政府要承担育人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参与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不再独自“担负”人才培养的全部职责,企业也不再是被动的资源供给者,而是学生教育的参与者。政府、行业协会,校企双方能够通过协同办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方式,深化人才培养的内涵,扩大人才培养的维度。
2.身份的双重性。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在特定时期即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拥有双重身份。需要指针对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及时做好正确的引导、衔接工作,防止学生的发展将偏向于社会化,容易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消极态度,对学校思政及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3.环境的复杂性。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仅仅集中于校园中,更要面向复杂的社会,而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学校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采取相应教育措施,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4.人才培养体系滞后性。校企合作局限在“物力”“财力”资源的供给上,学校、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由于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使得双师型人才模式没有形成体系,人才不能相互满足,互为资源,很难整合与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行业资源,扩大校企合作的资源。
5.协同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缺失性。学校与企业属于利益共同体,注重更多的是各自的短期利益,在协同育人合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冲突或矛盾。院校或企业在有关学生竞赛管理、双师建设及实训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工作缺少体制机制的构建。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实践育人机制构建
实践育人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全面地认识自我,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荣辱感,同时通过动手实践、用心体会更深化了对理论实践的认识,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凭借着实践积累的经验,在未来的舞台上展现出最优秀的姿态。
(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不同的专业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1.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校企双方以学生技能培养及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利用企业的设备及技术优势,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学校)—专业认识实践(企业)—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学校)—顶岗实习(企业)—重构课程体系(学校)”的工学交替教学实施,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学习型人才。推动教育培训、人才就业、市场合作、技术传播、产学研互动创新发展;推动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技能与科研融合,形成产教融合特色优势;携手地方政府、产业集群、大专院校等共建社会聚焦瞩目、行业不可或缺、各类主体竞相参与的品牌专业群。
2.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度明确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办好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必然要求。职业院校要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同时保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育投入。组建校企协同的教学团队,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按照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结合岗位晋级标准,制定适应区域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师”资格认定标准;健全校企联合培养、互聘互用制度,完善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激励评价制度,强化考核评价,提升“双师”认定水平。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着力打造“既能进课堂,又能下车间,还能搞技术研发”的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政府出台相关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校企共同投资推进企业和专业共建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集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产学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用于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服务,企业人员提供培训场所,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协同并进,促进校企协同发展。校企采取企业冠名,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有厂、厂中有教、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多方共赢的模式展开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根据校内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习场所,使学生有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企业基层工作中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
学校引“企”入校,构建“院校统筹、部门协同、院系负责、全员参与”的多层次、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模式,通过项目式、案例式、场景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基于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组块,有效统筹资源,将“岗”“赛”和“证”的技能标准、职业规范、业务素养、评价标准、育训模式等转化为学习者的整个培养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和技能网络。课证融合,专业群内、群间课程相互支撑,学历证书与等级证书培训互相补充、衔接、融通。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严格落实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五个对接”。
(三)搭建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实践平台
以“产教融合、德技并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宗旨,依托院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搭建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实践平台,校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搭建课堂情景模拟实训,校内实训室局部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项目是实训、生产环境实地考察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企业阶段性实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学科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平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实现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综合能力按照学校到企业培养过程三段式、课程教学三段式、实践教学三段式逐级提升,促使同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过硬的专业本领和优良的职业素养。
(四)创设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
依托学校背景,以合作企业为依托,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工学结合,设置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占50%以上,在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材、软件、实习实训等方面将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入其中。致力于培养学生严谨专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变化,将人才培养定位由过去的单一型培养转变为复合型培养。校企双方针对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的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工匠精神养成、创新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价,形成并固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保证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实和持续发展。
(五)德技并修,探索螺旋上升人才培养路径
严格落实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五个对接”。 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这一实施德技并修的主渠道,构建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内、外实践对于德技并修的作用,注重第二课堂(宿舍)及网络线上课堂的作用,建设教学的课程资源库;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双提升,推进教学模式的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四支师资团队建设;巧借东风,搭建平台创新理论实践学习方式;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德技并修,突出专业品质要求,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探索人才培养格局,依托学校专业群与企业群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实施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就业有出路,创业有基础,积极为社会人才培养做贡献。
(六)系统构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体系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统一,结合专业成长的要求,向学生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情认同、理念认同和思想认同。其次,坚持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合作教育三者相互协同,正确把握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最后,坚持党建领航、思政支撑、学生管理三者合力同行,充分发挥全体共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以此统领高素质发展、高水平育人。着力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大思政工作体系,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抓好全员课程思政,抓好意识形态,抓好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以大思政支撑育人工作全方位展开。
参考文献:
[1]赵斌,孙标,胡革.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探析[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1):4.
[2]陈小芳.论新形势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J].中国高新区,2018(005):56-57.
本文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课题名称:“两方针三递进四融合六维度”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课题编号CANFZG22028。
作者简介:
罗萍(1978-),女,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职业技术教育学。
沈佳丽(1983-),女,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领域:大学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