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雷雨》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物往往能够揭示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反映社会现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那么如何高效提高学生的人物分析能力,是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2019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五课《雷雨》为例,来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物分析;复杂性
《雷雨》是青年剧作家曹禺所创作出来的一部优秀话剧,其内容以讲述两个农民家庭间的特殊情感恩怨纠纷作为叙事主线,描写出一个带有极其浓厚的封建思想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社会悲剧,不仅真实地叙述了这样两个封建家庭中的各种矛盾纠葛,还真实揭示了旧社会更广阔深层意义的中国社会问题。周朴园是整个话剧的中心人物,观众、读者往往只能看到其作为资本家自私、虚伪的一面,忽视了周朴园的内心情感,于是下文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这一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让学生反复品味作品中周朴园的形象,深入了解周朴园的复杂人性。
一、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来看其有无真爱
《雷雨》的创作背景是封建社会,创作主线是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而周朴园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族,受深厚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从一名曾经的传统秩序受害者逐渐转变为成了封建传统秩序道德的忠诚捍卫者。在传统封建思想中,婚姻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侍萍是周家女佣梅妈的女儿,很显然这与封建思想是不符的。一直以来,周朴园都认为封建秩序应该是封建家庭幸福和谐的道德前提,由此看来,规规矩矩的秩序对于周朴园来说,是衡量很多事情的思想标准。而他与侍萍的婚姻正是因为遵循封建思想中的婚姻观导致的,因此说他是封建“秩序”的受害者。
在本课中周朴园和鲁侍萍提起曾经的侍萍,以亲戚相称,体现出他是一个很深情、念旧的人,但是当鲁侍萍慢慢地说出自己就是曾经的侍萍时,周朴园的情绪态度在慢慢转变,开始慌张、生气,最后还想用钱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周朴园的态度发生如此转变正是因为受到传统秩序的影响,他不希望侍萍的到来毁坏秩序家族的形象,也不希望侍萍的到来揭露了他曾经的懦弱和虚伪。而他对侍萍的这份爱最终抵不过传统秩序的考量。
二、阶级立场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阶级是旧社会的一大特征,周朴园和侍萍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尽管周朴园也想要挣脱封建家族的束缚,追求恋爱自由,和身份地位低微的女佣女儿侍萍相爱,可是在当时,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他别无选择,终究懦弱的本性暴露在阶级社会下,最终这份懦弱也演变成了虚伪。此外,他的思想已经被封建思想所扭曲,在家族阶级和感情的现实社会下,他深切地感受只有随波逐流才能安身立命,这也看出了在阶级立场打压下的周朴园对待自己的感情懦弱且无能。
在课文中,侍萍在诉说当年被迫离开周家这一片段时,她用“你们老太太”诉说自己的无奈,这暗示了当时抛弃侍萍和儿子的主要责任在于封建传统的周母,周朴园只是懦弱地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此外,在侍萍意外与周朴园相见时的片段中,从他的态度、动作、内心情感变化中,可以看出他良心未泯,可是当知道眼前人正是侍萍时,他又责备地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从两个问句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虚伪和无情,这是阶级人物的本性特征。所以说悲剧的产生受到了封建阶级社会的影响。
三、从年龄的增长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无论是青年、中年、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朴园对侍萍的爱在不断变化,但从未消失,只是在旧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变换了存在的方式。青年时期,周朴园对侍萍的爱热烈而真诚,从课文中侍萍用“你们”来诉说经历可以看出但是周朴园是真心的对待侍萍,如果是因为周朴园本身造成的悲剧,那么侍萍就是痛恨周朴园一人,就不会用“你们”来陈述。中年时期,因为对侍萍心存愧疚,保留了侍萍的照片、喜欢的家具、破旧的衬衫、不开窗的习惯,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朴园对侍萍的爱,这种爱也不只是因为愧疚而保留的爱。只是课文中周朴园态度的两极转变刻画了周朴园本身的虚伪和自私,也刻画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而老年时期,周朴园是在赎罪中度过的,而这种赎罪也体现了周朴园对侍萍的爱,因为爱所以心存愧疚,所以在悲剧的结局中赎罪。
四、结语
总之,无论从秩序、阶级立场还是从年龄增长来看,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爱的,只是这种爱并不能抵御住世俗的眼光,周朴园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奴隶,还成为封建社会的战利品,而他对侍萍的这份爱也淹没在其中。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教师则带领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情感等发生的变化出发,教授给学生一些分析技巧,使学生能够具备人物分析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之后的教学中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马莲惠.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作品人物分析及教学策略——以《三国演义》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3):23-25.
[2]陶磊.从人物分析入手,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学实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