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靓丽且极具特色的部分,是对外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深入分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本文提出了三点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策略。这些建议在坚持文化自信原则和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期望可以帮助广大译者提升了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更好的向世界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策略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地推进和建设,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中国旅游、学习和工作等,越来越多的中餐馆也开始走向世界。因而,中国饮食文化越来越受到外国民众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但是,目前在对我国饮食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忽略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使饮食相关语言的翻译晦涩难懂,不利于外国民众的理解;另一方面忽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也使得饮食相关语言的翻译略显单薄。因此,本文以坚持文化自信为指导原则,在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策略。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及体现
一般而言,“西方”是指位于西半球的国家,如美,加,英,法,德,澳和新等国家。因而,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存在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国是位于东半球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气候也多种多样,因此适宜大规模发展农业,种植多种多样的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等。这也导致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种类繁多的以素食为主的相关主食和菜肴,如馒头、米饭等。但西方国家主要以温带海洋性气候较多,更适合渔业和畜牧牧业的发展,因此其主食和菜肴多为肉类。
上述饮食文化的差异,一般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饮食讲究追求感官刺激,即对饮食的美味和造型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甚至不惜破坏饮食原有的营养成分。因此,中餐的饮食口味丰富且美味,造型繁多且精致。而西方饮食则强调饮食的营养性,不过分追求饮食的美味和造型。因此,西餐的口味单调且一般,造型单一且随意。二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的差异。在中国,饮食也就是“吃”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饮食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填饱肚子上,而且还被赋予了社会交际和社会文化功能,即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饭碗”表示“有谋生的工作”,“吃醋”表示“羡慕嫉妒恨”,“践行”表示“送别友人的宴请”,等等。尽管,饮食在西方人眼中也有社会交际的功能,但更多的则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因此,西方饮食文化就缺少一些社会文化元素,且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文化含义。三是,中西方饮食原材料的差异。西方人的主食和菜肴主要以肉类为主,如鸡肉,牛肉和猪肉等;小麦、水稻和玉米等是中国人的主食,白菜、辣椒、土豆等素菜是中国人菜肴中常见的主菜和配菜。同时,中国饮食取材较广泛,相比较看,西方饮食的取材由于人文和宗教等原因有着诸多忌讳。
二、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有些共同之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意求同存异。作者也在此给出如下三点策略,希望能给广大译者一些参考。一是,坚持文化自信原则。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包含饮食文化,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应坚持文化自信,尽量保持我国饮食文化的靓丽和特色。这在传播我国饮食文化时,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民众去深入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也能使更多的国民了解我国本土文化的价值,从而使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译者要保持文化自信,对我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进行精准翻译,才能更准确的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二是,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译者在跨文化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外国民众的饮食观念和文化内涵,不仅要把重点放在饮食本身信息的忠实传递上,同时还要不忘融入其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意蕴。三是,尽量避免文化冲突。中西方饮食取材的差异性会导致跨文化传播时,中国饮食翻译时的诸多难题,这必然要求译者和外国受众的共同努力,找出切实可行的变通之法,以最大限度地向世界推广和介绍我国绚烂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譬如,使用外国民众忌讳食材的替代品制作美食、先了解外国受众的忌讳以避免翻译的文化冲突等。
此外,为更好地应用上述所提翻译策略,译者还应:一是,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用外国友人能够理解的方式翻译中国饮食文化;二是,加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翻译词汇,做到更加精确和科学翻译。
三、结语
我国文化丰富多彩,饮食文化是其中一张靓丽且易于传播的名片。因而,作者提出了三点有利于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策略,以引导外国民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背后的典故和历史,不仅能促进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能助力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讨论和探究,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翻译,不仅能凸显翻译的价值,还能推动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广泛传播,使我国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并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舒南.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菜名翻译研究[J].戏剧之家,2018(19):242.
[2] 薛悦歌,陈华杰.跨文化传播视角的藏餐英译研究[J].现代交际,2020(13):96-97.
[3] 王超,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评述[J].食品与机械,2021(6):233.
[4] 杜施茗,张艺,卢燕清,周秀琼,唐秋莎.跨文化目的视角下探讨广西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翻译技巧[J].科技资讯,2017(27):237-239.
[5] 熊欣.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