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文化的变迁与交融
摘要:清朝时,满族统治者为加强统治,以“满汉一体”的统治策略为底色,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民族间的文化在彼此的矛盾与冲突中不断交融,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变化尤为明显,服饰在交融中不断创新,对我国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满族;汉族;服饰;交融
众所周知,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历史上服饰转变较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满汉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两个民族的交融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交融性便更为突出和明显。
一、清代满汉服饰文化的变迁
满族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并不称之为满族,而是一个以半游牧、半渔猎生活方式为主的古老民族,和我们所认知的蒙古族有些相似,且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当地气候较为寒冷。出于自然环境与生活需要,打猎、骑马是他们的生活日常,因此他们的服装需要厚实的毛皮保暖,也更适合骑马、打猎等日常出行,方便骑射。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决定了满族服饰的特征。而汉民族服饰复杂多变,受儒家文化影响,以宽大的裙服,袍服等类型为主,两个看似无关的民族却在历史中不断交融。
清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许多人给清朝的定义是落日下的繁盛,是血泪交织的屈辱。尽管清朝在外交上软弱、偏狭,军事上落后,但在政治方向下的意识形态领域却值得赞扬。黄仁宇先生曾说道:“历经清初四帝的治世,清朝成为满洲人和汉人共同的帝国。”以满族为代表的统治者实行“满汉一体”,淡化民族对立的观念,持儒家思想,坚持继续走民族“大一统”的道路,摒弃了“华夷之辨”的传统民族观,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天下一家”的社会格局的出现。
由于汉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汉族文化还是在社会各个层面中不断渗透,两个民族在冲突与矛盾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满汉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融合。原来隔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长城,逐渐变成了联结民族交流的纽带,这条坚固而漫长的纽带,将满族与汉族巧妙地融合,文化的交流映射到服饰上,形成清代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满汉合服。
二、清代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
(一)在女子服饰中的体现
汉族女子服饰以上衣下裤或上衣下裙两种样式为主,平时则穿袄裙、襦裙等。与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满族女子的着装则更具有特色,与汉族女子服饰有较大差别。
女子服饰变化较为缓慢。随着时间地发展,两个民族女性服装之间的互相借鉴融合,穿着习惯逐渐发生改变。清中期,不少满族女子开始仿效汉服,在原本较为窄长的衣衫外套马褂,或者加上宽衫袍的衣轴,而汉族女子则在服饰上普遍使用纽扣。清后期,众所周知的旗袍通过吸收汉族元素逐渐被人们接受。原本旗袍外轮廓为长方形,无腰身,在偏襟右衽点缀盘扣作为装饰,以马蹄袖盖手,镶滚加以装饰,外套坎肩或马褂,整体形象端庄,大方。而后随着时间发展,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旗袍不再只是直腰身,突出了女性的曲线之美,更多了东方女性的妩媚与温柔。
(二)男子服饰中的体现
由于男子是主导当时社会的绝对力量,男子服饰较女子服饰变化较为迅速。最先改变的便是公服,由于满族以骑射治天下,有不少大幅度摆动的动作,因此,官服通常开衩,下襟的前后左右有四个口,且配合马褂(马蹄袖外褂)褂穿着,官员在行礼跪拜时,需拍打袖子,以此表示忠诚。清代官服以满族服饰的长衫、马蹄袖外褂,锦袍为主,并且吸收了汉族官服的补子图案,配合满族特族的特色:披领、顶戴花领、挂珠等。
民袍因制作工艺简单,逐渐取代深衣。满族骑射需系腰带,一则保暖,二则有助发力。而汉族则系带,有飘逸潇洒之感,坎肩在入关后因汉族服饰影响而走向时兴,又称马甲,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满族特色,成为一种没有袖子而外形类似马褂的样式。
三、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变迁与交融的影响
满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从原本的骑射遗风不断发展,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满族服饰。满族服饰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发展过程可以寻找出一些特征:一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内有严格的服饰形式限制,二是在短暂的时间节点内有一定的服饰变化,旗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创新是服饰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精髓。旗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起初,旗袍作为一种满族服饰是较为简单原始的,而随着时间地发展,旗袍在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中不断改进发展。到晚晴时期,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旗袍逐渐改良,变得更为简单轻便,旗袍成为满汉服饰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更成为传达东方魅力的国家标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和民族性格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服饰。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统一”二字必然伴随着矛盾与冲突,但矛盾与冲突背后也孕育了交融,截然不同的血液相互碰撞后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前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间相互交融的背后是文化的血脉在不停地流淌,而文化交融的时代趋势必然势不可挡。
四、总结
清朝是一个矛盾与冲突极为激烈的时代,统治者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坚持“满汉一体”统治策略,矛盾冲突是民族交流的反面,满汉民族也在动静中相互作用。民族交融的例子不胜枚举,以服饰为视角,作为“衣食住行”之首,其中所表现的交融性更为突出。民族的底蕴正是在一次次交融碰撞中不断深厚起来,各民族取长补短才能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蓝图也必然在此基础上逐渐绘就。
参考文献:
[1]李睿凝.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J].现代交际,2019(17):111-112.
[2]孙浩洵.浅析国家政权在满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10):94-96.
[3]钟文燕,王高媛,许凡.清代满汉服装的相互影响[J].广西纺织科技,2010,39(02):62-63+68.
[4]冷雪花.浅谈中国少数民族满族服饰文化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1(21):180+182.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35405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