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技能创新工作室,构建“赛·学·教·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罗媛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45期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在对高级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探索构建了基于开放式技能创新工作室的“赛·学·教·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技能竞赛项目引入课堂,以赛项任务为载体,以赛项评分标准为实践考核标准,将“师带徒,老带新、点带面”团队育人法转化为实践教学方法,将“竞技”的状态转变为日常实践教学状态,把竞赛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标准并加以推广,从而合力激发师生的科研教改能力,培养师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赛·学·教·研”四位一体;团队育人;转化;激发;创新

一、背景描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先后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倡导打造“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大军,有效供给技能人才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要求和新形势背景下,各院校需要构建技能开发、技能管理和技能推广,多渠道、全方位、多元的方式为青年技能人才的培训与成长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输出符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主要做法

(一)职能引领,依托工作室,构建“师带徒、老带新、点带面”团队育人体系

为把人才培养、技能大赛、实践教学、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培养专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我院成立了师生“双主体”共同运作管理的工作室,构建了“师带徒、老带新、点带面”的团队育人。首先从学生中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从专业教师中挑选出一批具有丰富企业现场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两年为期进行培养,定时进行人才选拔与淘汰。其次,内部组建竞赛小组、开发小组、服务小组等多个团队,共同完成技能竞赛、项目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再者,依据分层人才培养,高年级依托技能大赛和项目进行综合专业技能强化训练,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本位”,即“师带徒”。低年级通过专周实训进行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夯实训练,挑选高年级优秀学员进行指导,即“老带新”。通过高水平的竞赛以及实践教学,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点带面”的效果。

(二)需求导向,结合技能大赛,构建“赛·学·教·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下生产、服务行业更强调员工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求趋势下,比赛内容及比赛方式真正与产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竞赛成为创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途径的重要形式,激励和引导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专业构建了“赛·学·教·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赛”是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竞赛,将专业知识与岗位任务相结合,以竞赛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翻转模式。同时,将竞赛内容、方式方法运用于常规教学活动,有力促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进一步融合,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训结合”的目标。

“学”“教”指与理论教学、专周实训、岗位实习融为一体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建立岗位意识,掌握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微课、校内外实训场所、超星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构建信息化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专周实训和岗位实习,专业实训、竞赛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接轨,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条件,实现了“岗赛证”融通和“教、学”一体化。

“研”是指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技能大赛项目开发的工作,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来。在实践中,专业教师不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理论教师,还能成长为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我院坚持开展技能竞赛系列活动,每年举办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赛·学·教·研”四位一体,“赛”是平台,“教”是基础,“学”是主体,“研”是深华,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研结合,实现了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

三、成果成效

(一)打通了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成才之路

“赛·学·教·研”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实践教学体系不“优”、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充分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近年来我专业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特别是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通过大赛,选手们不仅展示和提高了专业技能,也得到技能之外的其他收获,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的一些获奖选手可获得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实现专业高水平技能大赛突破,引进岗位生产任务,提升了学生“实战”能力

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和工作室的创立,引进岗位生产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项目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给予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同时,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技能大赛“练兵”提供练习与培训场所,通过内部组建竞赛小组、开发小组、服务小组等多个团队,积极为参赛选手提供支持与全程服务,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邹吉权,刘晓梅.日本的职业技能竞赛概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4(20):93-96.

[2]郭達,张瑞.英国技能组织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8(5):100-104.

[3]刘东菊,郭晓军,李杰.世界技能竞赛强国培训经验对我国参赛选手实施职业素质提升训练的启示[J].职业,2015(9):14-15.

[4]何淼,史律.面向高技能竞赛的“赛教习”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20(11).

[5]管雅静.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科技风,2021(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