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张赛 朱洁 张玉涛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3年9期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2500

摘要:文化是民族精神,是国家灵魂,是众多中华儿女信仰的寄托,精神的依赖。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协同发展,培育广大青少年工匠精神,既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诉求,也是加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培育,引导其树立正确学习关键以及生活习惯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阐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提出了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培育工匠精神路径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价值;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印记,是民族发展的见证,是历经时代发展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推进国家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社会要创新,就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吸收养料,更需要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唤醒一代又一代人坚定的信仰、强大的自信以及不屈的斗志。面对全球文化的交融,世界各国文化的冲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传承价值研究,对加强现时代具有工匠精神国家建设者培育有着重要作用。

一、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价值

(一)丰富中国当代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从未消退。中国文化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是从战火中凝聚的文化,是中国发展的“根”与“魂”。中国传统文化是滋养人们奋进、奋斗、开局创新的重要精神支撑。从摆脱贫困到跻身强国之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无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内涵,形成了凝聚众多中华儿女的现代式文化纲领。现代式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奋进,团结友善,公平竞争以及仁者爱人。但细究现代式中国文化可发现,和谐奋进是由团结进取这一传统文化演变而来;团结友善是从团结一心击众敌,守望相助送爱心演变形成。也即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现代式文化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文化根基。“天下大同”儒家经典的治国理念,“协和万邦”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的美好愿景,成为了如今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人民安定和谐生活发展建设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理念依据。

(二)提升民众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纽带。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同思想、不同习俗、不同文化之间发生激烈碰撞,随着各国文化交融发展的不断加深,各国文化在民众心中地位都受到不同程度动摇,既动摇了民众信仰和信念,更影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建设。中华文化是历经千年发展的历史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精神力量的发展文化,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重要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智慧的高度总结,将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将中华文化与人民群众精神信念紧紧维系的重要举措,更是由内而外、由外不断扩充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从文化视角而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用鲜明的文化特色抵御了外来文化冲击,鉴定了我国文化地位,提升了中华儿女文化自信。

(三)推进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如今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经了远古时代、封建时代、殖民统治时期以及新中国建设发展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时期的文化交融、汇集,随着历代时期的更迭发改变。此过程中上一时代的文化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以一种新形式、新姿态活跃在新时期。从中我们可知,时代的更迭不会中断文化的发展,而是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核心观念,不断演变、丰富,形成新文化支撑新时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了各个时代发展中的智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内涵极为丰富。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助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必然是中华传统文化。

二、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工匠精神路径

(一)理文化脉搏,悟工匠精神

文化是民族之“基”,是国家之“根”。在中国千年发展中,形成了民族文化,同时也孕育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的是不屈的斗志,勇于推陈出新的品质,是为了国家建设发展不辞辛劳钻研的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历代发展中劳动人民奋进的精神,融会了新中国建设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鲜明特征。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高度总结,又是对传统文化发展在一次提升。可以说工匠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造就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引领文化传承发展。

以传统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教学中以及专业学习中。如汉语言文学,调整教学重心,实施理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为广发学生搭建走进汉语言文化机会,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化内涵,体悟到文化与社会发展存在的微妙联系,以此培育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使其将所学用于实践,切实成长为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建设者。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着重对中国发展历经的重要时期加强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所指,了解文化内涵,进而对各个时期涌现出的建造者以及奉献者持以敬佩之情,使学生自觉向其学习,成为具有工匠精神新时代青年。在思想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加强推进大思政课程教育方式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真实案例,触动学生思维感官,深化学生学习获得感,使学生切实领悟工匠精神。

(二)建文化氛围,学工匠精神

文化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纵观中国历代发展时期,文化鼎盛其国家必然强盛,经济发展强盛。如“开元盛世”正是因为重视文化建设,实施正确的政治制度,才推进了经济繁荣,并有效推动了文化发展,进而使此时期涌现出的杰出人才要高于各个历史时期。除此之外,铸就“开元盛世”局面的关键原因还在于,唐朝政府不仅推崇文化发展,还积极为各项文化建设提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如修建寺庙、实施佛教文化宣传、访求历朝遗书、举行各种形式文化活动,书法、绘画、诗文等。可以说,开元盛世景象地呈现在很大原因上取决于唐朝政府的工匠精神,以及外在的文化建设。

外在环境以及工匠精神永远是一个有机连接的整体。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第一教育工作者应同唐玄宗一样具有工匠意识,即胸怀天下,以安定天下、建设天下为己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大胆废弃传统“知识为本”教育模式,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教育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掌握知识实践方法。第二,要有唐玄宗开局创新工匠行动。小到课堂教育改革,大到外在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精神培育,为学生建构事宜地学习环境文化、浸润心灵的校园文化以及滋润成长的心灵文化。如,以务实求真建设课堂文化,在榜样示范、以身作则带动下,使学生将“务实求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格要求自身学习;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在学校公共区域设立名人雕塑人像,或者是展示历代“匠人”重要代表作,使学生始终浸润在“优秀文化”中,学生思想被浸润的同时,其行动也必然朝着工匠品质发生转变;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渠道,为学生推送中华优秀文化,推送中国匠人故事,如致力于中国高产农作物研究的袁隆平、甘于为中国航天研究做出贡献的“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冒着生命危险潜海做实验的“蛟龙号”总设计师等。通过推送、扩大学生阅读渠道,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领悟。领悟工匠精神,奉行奋斗理念,奋发学习,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和工匠精神。

(三)搭实践平台,行工匠精神

新时代我们推行的工匠精神,实质上对应的是务实求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的工作理念以及执着专注、致力于国家科研发展的、社会进步的奉献品质。回顾中国历史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批求真、敬业、务实的工作者,才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而支撑中国建设者“行”工匠精神的信念,来自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信赖。细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可见“破局、创新、务实”之身影。

“破局”即是求新。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人类祖先就对温饱问题解决进行着不断探索,如石器、捕杀猎物竹制工具等。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生产资料充沛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研发手工艺品、改良服饰样式、烧制陶器、瓷器等。以往的中国是百业带兴的时代,每个行业都亟须破局创新,而每个农民都是工匠人。在新时代虽然百业带兴世局创新以成为过去式,但百业创新处于正当时,教师作为工匠精神践行人,作为新时代工匠人才培育者,应以薪火相传信念,坚守教育责任与使命,打破“知识为本”“教师为主”“填鸭式”教育模式,以学生切实学到知识为目标,推行“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不足,分析时局和学生实际,追求教育新方式,体现出求生存、求发展工匠精神内涵。

创新、务实即是求精、求真。创新容易,坚守不易。坚持将一件事情做好,需要工作者对工作保持永远的热情,认真的态,以及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专注、认真、求真、务实同样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如儒家“传道”但更注重“授德”“传仁”;孔子所授“君子不器”强调的是真君子应追求更高的技能、应通晓万物规律、应遵守万物法则。对照儒家“道”思想以及孔子“君子”所言论不难看出,技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是高尚的道德。所以,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应注重高尚品质、高尚道德的培养。如,开展专业技能竞赛,锻炼学生平稳心态;开展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大赛,加强学生与人合作能力,使学生从中悉心求教,提升涵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务实、求真、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随时代产生新内涵、出现新特征,但生长的沃土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把握工匠精神基本特征,要通过外在环境建设,不断丰富工匠精神新内涵,进而通过教学结合,使新时期青年领悟且自觉实践。

参考文献:

[1]孙景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11-14.

[2]易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作家天地,2021(24):187-188.

[3]段云菲,胡志伟.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2):98-101.

[4]邓梦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名作欣赏,2021(05):23-24.

[5]包江胜.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04):30-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