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董永在不同时期人物形象变化

邓杰英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年期
中共乳源县委党校,广东 乳源 512700


摘要:董永遇仙的传说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咏诗、志怪小说、唐代变文、宋代白话书、明代传说等文本和戏曲形式的变化,梳理其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其永恒的精神核心是“孝”。在此基础上,后人对董永与女神的遭遇、苦难和生活进行了更加细致生动的描述,并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本文分析了董永与神仙相遇的传说,探讨了董永与神仙相遇的思想演变过程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董永;小说人物形象变化;不同时期


一、 董永遇仙传说思想研究综述

董永的遇仙故事在不同的时代和文体特征下具有不同的特点。从以“孝”为核心,逐渐增加了“黄老”思想、“官本位”思想、婚姻观转变等文化因素,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在不断演变。

董永遇仙传说的核心思想是孝文化。根据《汉书》记载,董永的历史原型是生活在两汉之间的高昌侯,黄震云在《汉乐府和汉画像石中牛郎织女及董永神话传说通考》(《乐府学》2010)中指出董永传说是我国二十四孝之一,作者列举了汉代画像石中“董永侍父”以及曹魏时期曹植的《灵芝篇》中“董永丧母侍父、卖身葬父”等,指出故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孝文化思想;李信幸(2017)在《董永故事演变趋势及原因探析》中分析了董永传说的“亲”思想与时代的关系,明确指出汉代时的董永故事以“孝”为精神核心,其中“孝”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与汉代推崇儒家“孝文化”有关。

董永遇仙传说背后承载的思想文化带有历史背景的烙印∶在汉代故事的产生时期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到唐代以后黄老思想的印记逐渐明显;而宋话本为董永传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民俗化改动,使故事与当时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相融合;又经过戏曲的不断加工,董永传说中的“爱情”因素成为关键情节,暗示不同时代婚姻观的变化。这一系列发展变化成就了今天的董永遇仙故事传奇。

二、董永遇仙传说的思想演变

(一)孝道思想

董永自幼非常孝顺父亲,他每天跟随父亲一道去田里耕地,都尽全力地去做农活儿,以分担父亲的辛劳,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小孩子看。每次在回家的路上,他也总是让辛苦了一天的父亲坐在鹿车上,自己却拖着疲软的双腿跟在后面步行。

后来,父亲不幸过世了,一贫如洗的家里没有条件来安葬父亲,孝顺的董永只好打算出卖自己的身子,以换取安葬父亲的费用,使父亲能够早日入土为安。

一位乐善好施的员外听说董永的情况后,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动,便拿出钱来资助董永办理了丧事。董永也承诺:为父亲守丧后,一定去员外家里做工报恩偿还。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守丧期满的董永遵守着先前许下的诺言,前往员外家里去做工。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董永意外地碰上一位女子,自称只身一人无家可归,情愿与董永结为夫妻,一同去员外家里做工还钱。面对无依无靠的女子,董永也只好答应带她一同前往员外的家里。

虽然这是记载于《搜神记》中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但是,董永卖身葬父的至孝,却是每一个人生来具有的本性,这种本性一旦彰显出来,不仅会感动周围的人,也会感动天地万物,成为困境中有力的助缘。可见,行孝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德行,每个人都绝对不可以丧失。

(二)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始源于汉代,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发展,到唐代时由于唐李家族追认老子李耳为先祖而发展至鼎盛。董永遇仙故事中的仙女和玉皇大帝的设定本身与黄老思想有关。董永故事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变文的形式(即敦煌变文),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董永变文》的情节结构包括“董永行孝”“遇仙助织”“赎身”“神女归天”“送子”“董仲寻母”几个部分,内容上增加了送子和寻母的环节。故事以孝道为引子铺展开,随着情节的丰富,黄老因素愈加明显,在“寻母”环节出现了方士董仲和阴阳家孙宾,其中董仲原本是方士,在变文中增设为董永之子,孙宾的原型可能是战国孙膑。这两个人是道家的名人物,故情节中把他们加入进来,折射了唐五代时期黄老思想的兴盛。

黄老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机不可泄露”。董永变文的最后,出现了“将取金瓶下界,捻取金瓶孙宾旁。天火忽然的前头现,先生失脚走忙忙。将为当时总烧却,检寻却得六十张。此因不知天上事,总为董永觅阿娘”,意即因孙宾泄露了寻母天机,织女施以仙术惩罚。这段内容反映了道家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敬识。

(三)“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思想把官位高低作为核心价值尺度评判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或把为官作为人生理想的一种思想。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干朝中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而逐渐走向鼎盛,直到近代以后才被主流价值观所摒弃而没落。董永故事发展到宋代,出现了话本的形式,篇幅增长至数千字,董永传说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宋话本《董永遇仙传》以白话文为主,简单易懂,主要面向普通大众,在内容上倾向于迎合当时“官本位”的主流价值观,于是董永的身份设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显然,早期董永传说中董永平民和奴隶的身份难以受到大众的认可,少习诗书、温文尔雅的形象才更符合大众内心对男主人公的想象,于是董永的出身被重新设定为江南读书人,与之相应,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也进一步增加,情节上增设了“得官”与“另娶”的故事,与仙女分别后董永甚至官至“兵部尚书”,董永的身份从平民上升为地位较高的读书人,情节上也增加了当官的内容,思想上迎合了当时社会对读取功名的追捧,体现了宋代民间对读书、求取功名的宣扬。

三、总结

董永遇仙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内容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蕴含了中华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本文从董永遇仙传说体现的文化现象入手,对不同时代董永传说故事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挖掘董永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韦银雨,覃会优.历代董永传说人物形象设计的呈现方式分析[J].西部皮革, 2021.

[2]蒋蔚.董永遇仙故事跨文本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