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以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苏武传》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梁彩龙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3年26期
邯郸市第一中学 河北 邯郸056000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也是新教材“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教育,也要避免语文教学政治化,要注重贯彻新教材任务群整合、情境任务设置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的群文教学为例展开探讨,认为新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即:有效整合教材篇目,形成群文阅读教学;创设恰当的情境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原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比较阅读,深入思考,体悟爱国品格;引入综合活动,锻造爱国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屈原列传》;《苏武传》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小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青少年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教育,也要避免语文教学政治化,要注重语文学科特点,在有效整合任务群、设置恰当的情境任务等教学手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又能够和《离骚》《李陵传》等经典文章有机整合在一起,并且和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里郭沫若的《屈原(节选)》形成呼应,共同构成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群,让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对《屈原列传》《苏武传》的群文阅读教学展开探讨,以期提升文本的教学价值,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些许思考。

一、有效整合教材篇目,形成群文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指出,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从学习任务群出发,语文教学设计的最基本单位应该是单元。这里的“单元”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典型文学现象等。从单元出发,以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的作用,引入有助于达成单元目标的各种类型的篇目文本,有机融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自主阅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屈原列传》和《苏武传》是两篇经典的史传文章,屈原和苏武都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们不因个人荣辱变化而改变对国家的忠诚,这种伟大的民族气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民族文化的丰碑。从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这角度来看,两篇文章具有高度的可整合性。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广泛的阅读中深化对两位爱国者的理解,再以这两篇文章为中心辐射,将最能表现屈原思想的《离骚》(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和有助于深化理解苏武形象的《汉书·李陵传》整合在一起,四篇经典文章连读讲读。最后,推荐多种类型的拓展阅读素材,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雨教授的讲解视频《永远的屈原和中国文化精神》、李陵的《答苏武书》、中岛敦的《山月记·李陵》等,供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以期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创设恰当的情境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取知识与技能和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是学科知识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是载体,需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帮助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任务。

《屈原列传》和《苏武传》是长篇文言文,文言知识和文章内容是理解爱国主义主题的基础,但是单独讲授容易陷入枯燥和低效。在素养背景下,要考虑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关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求适宜、有效的语言知识运用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虑到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文化形式,可以设置如下情境任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后世很多文人学者据以创作出有关屈原的形式多样的作品,比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当代火爆网络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的第七章“端午节你到底关心过人家屈大夫没?”等等。《苏武传》也以精简的叙事和精彩的人物塑造成为后世称道的经典。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并根据这两篇文章采用剧本、漫画等你喜欢的文本样式讲述的屈原和苏武的生平。要求使用现代汉语,语言表达符合文体要求。

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学生首先会阅读文本,主动去解决不懂的文言知识,形成文言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同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形式布置情境任务,能够促使他们自主去解决文言知识问题,阅读并梳理文章内容,筛选有效信息,能够调动他们对话剧、新闻、诗歌等文体知识储备,对日常生活中喜好的漫画等文化形式的无意识注意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将不同层次的问题综合在一起,关注的是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能做什么,提高了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知识在实践中有了用武之地。

三、还原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梳理人物生平可以简要地了解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爱国主义品格和精神,但是要想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还需要将人物还原到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关照。在了解社会背景时,可以采用“背景还原法”,即先让学生读,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发现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再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细读中没有发现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情景,让学生在丰富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好地感受爱国者的深厚情怀,进而充分尊重和理解这些典范人物,激发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有鉴于此,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屈原和苏武分别生活在战国时期和汉朝,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呢?他们的做法为什么被称为伟大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本,尝试根据文本还原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谈一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文章中有比较显性的背景知识较容易被发现,比如《屈原列传》里战国诸侯争霸、合纵连横抗衡较量、楚国的由盛转衰、楚怀王听信奸佞等,《苏武传》里汉和匈奴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的关系背后透露的民族矛盾、苏武一家人的遭遇、汉武帝的残暴等。也有一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比如在《屈原列传》中,由屈原的姓氏和出身发现他的贵族身份和楚国贵族政治导致改革难以施行的特点,由张仪的身份发现战国“士无定主,邦无定交”的特点,进而理解屈原宁死不离开楚国的伟大等等。了解这些背景都有助于理解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借助文本细读和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自主去发现、探索人物生活背景。这样的设置使学生真正走入当时的历史情境,理解屈原和苏武的伟大。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介绍历史并思考、评价,能够促使其主动学习,结合历史看待两位爱国者的事迹,对文本进行理性解读。

四、比较阅读,深入思考,体悟爱国品格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选择性必修课程学段的学生在经历了先前学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比较阅读的能力,应该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思考,充分、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体悟屈原和苏武两位爱国者的品格成为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一教学重点,可以设置三个层面的比较阅读,一是将不同文本中的同一人物进行比较阅读,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二是将该人物与其他相似环境下的不同人物进行对比阅读,以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三是将两位爱国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归纳,体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在《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任务:

1.《屈原列传》为我们勾勒了屈原的生平,《离骚》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请同学们阅读《离骚》,结合《屈原列传》,谈一谈你对屈原爱国主义品格的认识和理解。(由于《离骚》的语言不易理解,需要给学生提供白话译文和难句解读。)

2.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不易汉节,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你如何认识苏武的选择和做法?你可以在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后谈以下你对苏武的认识和理解。

(1)苏武两次自杀未遂,却在北海荒芜之地忍辱负重活了十九年,二者是否矛盾?你如何认识苏武的求生与求死?

(2)李陵与苏武是汉朝旧交,汉朝有负于李陵,所以李陵选择了离开汉朝,留在匈奴;汉朝对苏武怎样呢?请同学们阅读《苏武传》和李陵的《答苏武书》,你如何看待李陵和苏武的选择?

3.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是无论君主怎样对待他,他都不肯离开楚国。苏武,居匈奴十九年,即使他的兄弟被汉廷杀害,即使他遭受了许多的艰难痛苦,但他始终不改汉节。对于爱国,你有怎样的认识?

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设置的这几个比较阅读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深入思考、整合思维,体现了情境任务的意识,同时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又可以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思维碰撞中收获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悟爱国品格。

五、引入综合活动,锻造爱国素养

语文活动要聚焦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发展和提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文本,根据需要整合言语文本和应用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凝结为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要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程加以指导,善于拓展思路和自查修正。

《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塑造了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其爱国主义品格精神虽历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在当代也有众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对这些文化形式该如何认识?当代中学生该如何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中,可以紧扣文本特点、学生情况、当代现实以及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设计如下语文活动:

1.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精神。古往今来的爱国人士无不在用他们的作为宣誓着爱国情怀,他们的故事感动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你还了解哪些爱国人物的故事?请大家将你所了解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讲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表述,也要注意用细节打动人。

2.影评撰写:同学们学习完《屈原列传》和《离骚》,对屈原的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当代很多影视剧也再现了屈原的形象,它们表现的怎么样呢?请大家观看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和《思美人》中与屈原有关的部分(哔站有剪辑版),从情节、人物、表演或教育意义等角度展开交流讨论,然后就其中一个或两个角度撰写一篇影评。

3.屈原/苏武形象发展演变调查报告:回顾自己读到或看到过的屈原/苏武形象,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写一份“屈原/苏武形象演变报告”。

三个活动内容和操作方法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但都指向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故事讲述、撰写评价和调查研究中,感悟爱国者情怀,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其爱国家、爱集体的情感,让其成为爱国精神的弘扬者与传承人。

六、结语

高中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开展好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乐学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从而更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始终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地做爱国精神的弘扬者。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文章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的爱国主义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肖晨.高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古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1.

[4]张亚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5]周翠平.初中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例说——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06):63-65.

[6]徐安慰.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J].名师在线,2022(02):73-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