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岗位能力的“专业群+岗位群”的模块化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
摘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是目前国内众多职业院校正在着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较早开展模块化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从OBTL理念出发,从专业和课程建设入手,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由浅入深逐步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效,对促进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教学改革
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政策文本中屡次出现“模块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等字眼,“模块化”无疑成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热点词。因此,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要回答模块化背后的原理性问题,并探索出一套体现本土特色、适应现实需求的实践模式。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自2019年末组建专业群,把不同专业根据产业链相关、岗位群相近的原则进行整合,并在全校范围内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以OBTL专才教育思想,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打破原有专业以知识、学科发展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群+岗位群”为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以模块化、项目制、情景式驱动课程开发。
一、改革思路
学校确立了“三纵三横”立体化的设计思想。其中以专业、课程、教师作为模块化主要改革对象,以典型工作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推动“三教改革”落地与实施。
1.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专业群开展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分解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形成多个岗位模块课程,这时的岗位课程要求不再是抽象的学习内容,而是具化职业能力的表现,甚至可能是以前多门课程学习任务的集合,要求淡化系统化的学习,着重职业能力的构建。
2.通过课程开发落实人培方案的设计理念。通过职业岗位能力整合的课程模块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准备上不同于以往,必然要求重新开发适合模块化教学的课程。其核心在于三个转化:第一要把真实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仿真项目和产业项目,以项目化教学为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第二要把教学场景转化为工作场景,在实训室、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创建工作场景,按照真实的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参照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做”,而学生手中的教材会是“学材+教材+资源”的新组合;第三,教师身份的转化,教师应具备导师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即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授人以渔”的人生教师,更是把学生引入行业、从事职业的职业导师。
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在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核心素养设计,从设计、开发、实施形成闭环,有利于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形态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面向市场、面向岗位、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特征。
二、主要举措
1.借鉴成果导向的职教理念。充分利用我校与香港教育机构的合作平台,坚持把“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成果导向理念全面融入教学活动。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达成、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标准。
2.整合资源,打造专业群。学校根据 “双高”院校建设标准,按照“以群建系、以系设院”的办法,通过“二级管理三级运行”的模式,实现专业群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的目标。
3.“三步走”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第一步,开展“平台+模块”的人培方案设计,打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并重点以专业核心能力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第二步,以产业链打造专业群,通过分析岗位群需求,形成职业岗位能力应用领域和拓展领域两个领域模块,并在模块下形成专业群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单元。第三步,进一步体现专业群岗位群设计,以岗位群为模块,把能力进行整合,形成小课程大模块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
4.形成“八步骤”课程开发模式。一是通过调研或任务、项目分解,确认课程所对应职业岗位;二是分析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领域来确定学习领域;三是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来确定学习单元;四是对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来确定能力模块;五是融入思政元素,开展能力本位课程标准设计;六是开展体现成果导向教学策略的单元教案设计;七是开展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建设。
5.以模块化课程推动“三教”改革。通过情景化教学改变课堂形态:通过真实项目和工作任务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转变实施过程。并以项目验收和任务终结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以“学材+教材+资源”体现新形态教材的变化。
6.以模块化改革促进标志性成果建设。学校以模块化工作为牵引,重点在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新形态教材,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方面侧重建设。为学校“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找到了抓手和立足点,各学院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加明晰。
三、专业与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特点
1.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协同性。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存在双方价值与理念的相悖之外,以“模块化”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协调双方利益,按照框架,学校和企业将各自需求按照一定逻辑和主线,将价值相同之处进行整理与合并,把企业需要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能力、不同任务进行模块化的整合,除去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核心课按照岗位群建立课程系,以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根据工作过程中知识、能力结构关系重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固定某个专业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局限性,按照相似专业、相关岗位、相近工作内容的原则对学生以职业岗位为要求进行培养,即按照企业要求,贴近岗位的原则安排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要求能掌握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并能从事某项工作。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范或职业爱好,选择相应的模块化岗位课程进行学习,实现学生学习、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三者的统一。
3.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性。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递进发展的过程,从简单任务开始到繁杂的、综合的任务,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基本岗位能力为核心,通过紧密结合岗位,按照能用、可用、可发展的原则设计递进式的能力进阶框架,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3-5年持续发展能力,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且可以根据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岗位变化,动态的调整课程模块与内容。
4.课程开发的诊对性。通过明确工作岗位之后,就要对每一个岗位所包含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描述、整理、归纳总结,仔细剖析出每个具体工作岗位应该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在模块化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最重要的步骤,分析结果直接影响后续教学分析和教学开发,能作为教学内容开发的依据,也是后续人才培养评价的依据。这一开发步骤非常重要,它确保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紧扣职业岗位要求,依此培养才能满足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的要求。开发的目的在于确保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密切相关,开发的核心主要是为教学模块创设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确立一个项目载体,利于完成这些教学模块。
5.教学活动实施的开放性。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实施突破传统教学的地域局限和时空局限,可以根据不同任务在不同的学习地点,由企业导师、学校教师、技能大师,以项目化、任务化、情景化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以学习活动具体的完成情况为依据,可以由单个或多个活动组成,重点强调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而导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出与生产实际相近的学习情景和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成就。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也展现了“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6.教学资源建设的匹配性。教学资源建设是横块化、情景式、任务制课程群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是支撑教学开展、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以教材为例,由于项目独立性和跨课程、学习形式灵活的特点,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与编排,如果一门课程仍选用原有学科形式很重,项目内容老旧的教材,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活动的开展,因此教材建议采用活页、工作手册式的方式,进行重新开发与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可以分解为阶段性学习任务或项目式学习任务,教材以任务书、手册的形式呈现,并与此教材相配套的资源建设。
四、成效与意义
1.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得到增强。这项改革之后,专业群与课程全面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进一步突显,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同产业需求、岗位需求更加贴近,以能力为集合、可抽察、可交替的课程模块可以更方便地实现能力的更新与交换;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互联系,能力培养要求上下衔接,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根有源,设计有方向、考核有标准。
2.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深度依托头部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学校已建有两个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开展包括直播带货、软件开发、移动网络优化、基站性能测试、汽车智能网联、装配式建筑等真实生产和工作项目,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制教学,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建设。
3.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师深度参与模块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专业怎样培养人,教师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有了深刻理解。通过政策鼓励,大量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进入企业项目组,目前学校专任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稳步提高,学生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稳居前列。
4.课程建设效果得到呈现。推动各级课程建设立项,教师参与度提高,近二年立项各级各类教改课程百余门,省级课程建设项目数量居省同类院校前列,国家级建设立项课程获得突破,教师课程建设能力获得大幅提升。
5.教学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由于模块化、情景式、任务制课程贴近工作岗位的课程特点,第一,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务能力,特别是在一些任务项目上需要企业导师的参与,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或工作任务,因此教师团队的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第二,由于真实任务、模块化、项目化开发的特点,需要集中安排教学时间便于任务的集中进行;第三,教学场地要求更加真实,或贴近工作环境,因此教学活动场地会要求更加贴近或直接进入真实的工作与生产环境,学生能较早的接触与适应工作岗位与环境。
6.对外合作与产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近年来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实现了外学内化到反哺外拓的转变,参与社会服务、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的能力在区域和行业显著增强,团队成员在行业具备一定影响力。目前学校挂牌多个区域、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承办多项省级、行业技能竞赛项目,多人次参与行业标准和题库建设和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从学校近年实践成效来看,通过此项教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岗位出发的职业属性,体现了以能力为根本的职业要求,体现了“早学、多做、勤练”的学习要求,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内涵建设、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世波.基于模块化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2(4).
[2]潘磊.高职模块化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21(3).
[3]舒伟.“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势及其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