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意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要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体现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整体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了长期实践考验的、经过历史传承并继承发扬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凝聚了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着鼓舞我国人民积极向上、激励奋发拼搏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传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都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道德认知,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坚定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使专业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让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提高文化活力。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道德思想、行为规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带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带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丰富的语言文化课程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知识培养,再加上史学知识、哲学知识,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学逐渐随着时代产生了变化,不再以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为唯一目的,而是重视与各个学科的融合,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与责任,才能够有效增强民族自信,培养具备人文情怀、关键能力的优质人才。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领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文化自信教育,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获得新的发展。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当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工作逐渐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模式,在教学改革工作上力度不够。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使得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不足,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为保障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需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育工作的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与弘扬传承的能力得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化的工程,需要高校教师重视课程建设,在对教材与教学资料的选择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路径。
(二)传统文化融合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了传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从更加具体的角度看来,还包含了思想道德观念、品德修养、哲学思想等,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与记忆的传承,也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发展的意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些认知上的误区,会用片面化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着不利影响。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约等于四书五经,只看到了传统文学的方面,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完整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感受到一定的阻力。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构建起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教育机制,在创建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环境时,部分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影响,由于多元化信息与各类思想潮流的影响,部分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
语言是文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汉语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传承着我国的优秀文化、思想,使得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代代相传。汉语言承载着我国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意识我国多民族统一的核心重点。当下,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汉字与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主要培养汉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的人才。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交流沟通,人们能够传递自身的情感,传承历史文化,汉语在传承与历史中记录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涉及了文学、哲学、写作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文字学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性较强,我国的造字历史悠久,从上古的甲骨文金文到如今的简化字,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字,在文字的发展与演化的历史中,也有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知识。例如武则天的名字中的“曌”字,是她自己创造的文字,这些历史故事与传统优秀文化间的关联也十分紧密。其次,书法艺术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联性较强。书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盛行的艺术,书法作品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书法艺术与诗词作品、国画作品经常一同出现,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系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与重要价值,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尽量结合专业教育内容。传统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更重视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介绍,没有过多为学生解读文化内涵,没有充分将传统优秀文化知识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因此,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旧观念,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转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学习文化知识。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会组织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要树立起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的同步展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也逐步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与以往的教育工作相较,素质教育理念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文化意识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塑造等。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完善汉语言教育的大纲,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灵活应用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参与感,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考虑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知识特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感知方面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信息技术时代下,教师应当树立起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从多方面出发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树立文化意识
在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经济、政治的正确认知,要求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化意识,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提升,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文化传播视角下,传统文化与汉语言的传播是统一渠道的,都能够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这就需要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意识,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考虑汉语言文学的平衡发展问题,客观地为学生介绍各类外来文化,并教会学生如何判断文化、保持自身正确的理想信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文化意识的建设工作,丰富教学开展的形式。高校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学生掌握汉语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建设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课程。教师要重视创新,把握好实践与思想两方面的建设,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建设书法艺术创意工作室,让学生利用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开文化产品创作,围绕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工作,开辟更多文化对外传播渠道,坚定学生文化意识的树立。
(三)提升教师素质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的力量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教育素养,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提升。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融合的领悟与认同,使自身的实践育人得到提升。教师要通过参与专家讲座、线上课程、集体学习等形式接受新的思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使自身的教育思想层次得到提升,进而掌握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参与调研活动、教学研讨会议,与其他院校的教师开展深入交流,交换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经验,秉持着创新与发展的观念,为学生构建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教师可以优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安排,落实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寻找合适的融合点,提炼教育工作的价值,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例如,教师要在融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向学生推荐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实现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另外,教师的信息素养也要得到提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学习信息技术,发挥技术优势,借助网络资源打造创新教学融合,从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中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新,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渗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更加沉浸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方向切入教学,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如教师选取某一地区,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变迁、艺术工艺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地区的选择可以是学校所在的地域,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家乡,使学生更能产生代入感,获得更加优质的学习效果,促进其文化自信的产生。其次,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周边城市的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变迁,教师同时配合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论文等,帮助学生巩固自身的认知,提升实践学习的效果。再者,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信息化的多元互动课堂,利用多样化的文化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如教师为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发展体系,书法、雕刻、绘画、手工艺等,激发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热情,使其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知。
五、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要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林小燕.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08):120-122.
[2]马秀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J].作家天地,2021(22):26-27.
[3]武菲菲.汉语言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探索[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770-771.
[4]梁英,沈克旻.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意义的融合发展——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11):305-306.
[5]李兆恒.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及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