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成因探析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社会就业系统中的重点人群和主力军,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据统计,2023 年我国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缓就业”“慢就业”现象。究其根本,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成因。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成因
一、宏观层面:经济形势对“缓就业”“慢就业”的影响
就业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就业环境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下行是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下行,2023年5月16日,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显示,受多重危机交汇的影响,世界经济前景暗淡且存在不确定性。2023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 1.9%,成为数十年来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国际经济形势的整体下行不仅对投资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对就业市场也有较大的冲击。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就业承载力有限,民营经济作为整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了百分之七十的就业岗位,然而,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很多中小微企业濒临倒闭和破产的边缘,对国内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为应对生存压力,减少成本,一方面提高招聘标准,缩减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计划。另一方面,调整公司的员工结构,进行裁员。而高校,作为毕业生的摇篮,在应对此类问题上还有着明显的经验不足,也加剧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上多采取观望的方式。因此,从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
二、中观层面:家庭资本对“缓就业”“慢就业”就业的影响
家庭资本理论最早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 Bourdieu)提出,他在《资本的形式》一书中将资本划分为三种: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从家庭的经济资本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水平,大部分家庭在改革红利期实现了财富的积累,达到小康以上的经济条件。家庭的经济存量使高校毕业生不再有紧迫的生存压力,从而为“缓就业”“慢就业”提供了经济条件。
从家庭的文化资本来看,新时代的大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在对待子女职业选择时,有更长远的规划和预见,很多父母不急于让子女大学毕业后立即就业,而是支持和指导子女继续考研、考公或出国,谋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父母对待就业的指导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态。
从家庭的社会资本来看,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差序格局,即“从自己退出去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力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新形势下,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很多父母利用社会关系为子女谋求职业,将大学生求职的责任转为自己责任,从而对大学生“缓就业”“慢就业”具有一定影响。
三、微观层面:个体心态对“缓就业”“慢就业”就业的影响
从微观层面来看,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具有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成为影响“缓就业”“慢就业”的重要因素。
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看,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就业观。很多毕业生突破了传统职业观的束缚,不再拘泥于职业的形势,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国灵活就业人口达2亿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占很大比例。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来看,高校毕业生一方面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不够,大多数人存在一定观望和探索期,客观上造成了“缓就业”“慢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毕业生无力面对职场压力,个体责任意识淡薄,存在一定退缩心理。近年来,以考研、考公等名义延迟就业甚至逃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而在主观上造成了“缓就业”“慢就业”的现象。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了457万人,比2021年增长了80万人,增幅达到21%。面对“为什么选择考研”这一问题,近60%的被调查考生的答案是“就业 压力大,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群众福祉、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中存在的“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具有多种成因。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外经济形势整体下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从中观层面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红利期,大多数家庭积累了资本,存量时代,家庭观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对“缓就业”“慢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轶辉,毕亚玲,杜小明,等.“慢就业”成因探析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4):6.
[2]马京帅.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青年与社会,2020(24):139-140.
[3]李斯,莫家明.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状态成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5):1.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校级思政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2S43
作者简介:肖扬,男(1983-),湖北英山人,武汉轻工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