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育并举”背景下,探索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及推进策略
摘要: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重提“五育并举”,就是要提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文从“五育并举”和“体育”概念界定、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体育现状和成因、推进体育教育的策略、研究总结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为体育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体育现状呈现的问题如学校实施体系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整、学生体育时间无保障、家长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育教师研究水平不足等。针对问题,提出健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深化体育相关理论研究和推广,增强家长体育锻炼意识,家校社联合,创设体育锻炼氛围等推进措施。
关键词:五育并举;体育;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策略
一、“五育并举”与“体育”概念界定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最早出现于1912年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教育宗旨。“五者,皆今日之所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落实“五育”并举,实现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问题。面对时代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扫盲”“教育普及”等问题,也不只是“应试教育盛行”“学业负担过重”的传统问题,而是走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德育失“真”、体育失“时”、智育失“准”、美育失“态”、劳动教育失“落”,“五育”重此轻彼,相互割裂,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体育”的作用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体育教育的涵盖内容广阔,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培养的具体素养有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等。其次,“体育”与其他“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密不可分。“以体育孕育品德,以体益智,以体健美,以体助劳。”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一)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体育”
体育教育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在于身体素质方面。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学生进行体操训练能塑造良好的体型和身体姿态;球类体育游戏可以发展学生速度与灵敏性;长跑能提高学生身体心肺耐力;全面的体适能训练能促进身体的柔韧、耐力、力量等各方面体能。
(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智育”
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2020年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发表《体育运动对儿童注意力影响》一文,汇总15篇研究文献,1252名受试者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儿童注意力。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相比,更能有效提高儿童注意力的各个品质(抗干扰、注意力时长等)。方超等人2021年3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专栏上发表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发展吗?——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从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证指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抗压力、控制力、执行力等方面更强,学习方面更有优势。
(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德育”
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释放压力,降低负面情绪、促进学生的积极行为、增强自信心等。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的孩子,与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那么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往往遇事更自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的学生除了自信之外,更具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四)体育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影响——“美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沉迷网络,审美也受网络影响出现偏差,比如社会热捧“白幼瘦”“小鲜肉”。过分追求外表,行为和个性缺乏阳刚之气。
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健康之美、运动之美。 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溜冰等等,都极具美感,展现出各种力量美、速度美、形体美。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五)体育助力学生劳动教育——“劳育”
体育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锻炼意志。体育锻炼也培养学生吃苦与奋斗的价值观、人生观。体育助力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教育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和劳动教学相结合,相互推进。在体育课前,让学生布置锻炼场地、借还器材。课中,创设劳动劳动场景,让学生模仿青蛙跳、小白兔跳等,增强学生对劳动场景的观察能力。
三、体育锻炼现状及成因
(一)社会生活变化大,学生锻炼时间不够
由于过早过多接触电子设备,许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睛,加之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导致他们中学时期身体素质很差,甚至有学生在周一学校晨会的短短二十分钟站立时晕倒。另一方面,现在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家庭作业多,也让他们的体育锻炼时间减少。
(二)国家重视,学校实施力度不够
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下降问题引起国家的重视并颁布了许多指导性方针,如2007年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但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孩子迫于压力,长期被禁锢于教室与书桌。学生锻炼时间少,到期末复习阶段甚至部分体育课、课间操时间也被挤占。
(三)父母体育意识不强,学生校外锻炼时间不足
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但未必重视孩子的锻炼。家长自我的锻炼意识不足,更不要说督促和指导学生锻炼。在家长体育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重文轻武”的情况,有意识地更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当前生活压力大,父母双方都工作,又出现了“隔代育儿”“手机育儿”等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时间更难以保证。
(四)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及普及力度不足
奥运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普通学校对学生的训练要求也是如此。但这样的训练更适合体育特长生,不适合普通学生。现代教学理念与体能训练方法普及力度不够也是体育基础研究本身的不足。
体育研究需要数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对象指向的学生数量巨大、所需数据量大。体育教师理论研究能力的相对较弱,体育的教学理论发展缓慢。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着重在课堂教学与技术指导方法上,缺乏基础教育理论的培训,更缺少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实践推广。
四、体育教育推进措施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行“双减”政策,大力改善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时间和校外培训时间过长的问题。国家的这一政策对体育教育的推进给予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体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校体育方面,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进行推进。
(一)健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双减”与“五育并举”背景下,学校需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完善体育教学与评价体系。首先做好体育教学方面的制度保障。建立与健全校园体育教学、课间锻炼和体育竞赛等机制。其次,对体育课程改革给予充分的制度与物质支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如场地、器材等。第三,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给体育教师提供发展机会。第四,完善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的指导与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保障。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
当前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主要为相关辅导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项终身运动,体育学习也应当是一项连贯性、整体性的学习,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训练缺乏系统性、延续性。部分原因是体育教师基础知识培训相对匮乏。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必须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之中。
其次,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师不应当只是“教练员”还应该能够作为“营养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
第三,体育教师理论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培养体育教师不同于培养运动员,更应重视其理论学习与各种体训方法的掌握,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一线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总结、相互借鉴,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推手。
(三)加强学校体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
首先,国家筹办体育方面专项课堂,带动省、市、区县体育研究。学校也可自拟体育相关课题。课题研究带动体育教师理论学习,推动体育教师理论实践。
第二,教育部门应当定时组织体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三,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订阅专业的学术杂志,如《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等核心期刊,让体育教师的理论见识紧跟时代发展。
(四)增强家长体育锻炼意识
“家庭成员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影响直接关系儿童青少年体育意识、外显的体育行为以及体育参与程度。”研究表明,家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者有某种运动爱好,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更高。
家长体育意识不足是学生校外体育锻炼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在学生幼儿阶段对家长进行常识性普及,让家长明白体育锻炼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意义。呼吁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运动,不但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有益,而且能促进家庭亲子关系。
(五)建立更完善的体育评价体系
近年全国各地中考体育分数分数占比越来越大,学生不得不加强体育锻炼,家长也不得不引起重视。学生想要评选区级、市级三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成绩必须是“良好”及以上,竟催生了小学跳绳培训机构。由此可见,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锻炼时间的有效方法。
学校体育教学和家庭体育锻炼无法衔接,体育教师对家庭体育锻炼的指导不够,也是学生校外体育锻炼难以保证的原因之一。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评。
(六)家校社联合,将体育锻炼社会常态化、生活化
当全社会重视体育,“全民运动”时,幼儿体育、校园体育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社区建立体育运动设施,让学生校外运动有场地、有设备,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体育锻炼的常态化。其次,若能将运动对身体、对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促进作用加以政府公益宣传,所达到的效果比单方面宣传要更好。当在社会普遍意识里“体育成绩”与“文化成绩”同样重要,那么体育锻炼就更容易成为学生的常态。
五、研究总结与反思
长期以来,国人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模糊。其实体育意义深远,除了身体素质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审美、劳动观念等都有积极意义。
“双减”政策之下,学生有更多的校外时间自己规划。我们不能只关注学校体育教育,也要关注学生校外体育锻炼,从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角度推进体育教育。学校从健全课程体系、推进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学生体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给予改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锻炼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锻炼意识。
本次研究尚有许多不足,只侧重于体育教育单方面的研究,缺乏体育教育与其他“四育”方面的协同研究。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体育教育也可以与“智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形成融合,同时进行。因篇幅与人力有限,未对“五育融合”做进一步研究,希望之后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姚茹,苗小燕,张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2):40-45.
[2]高国君,蔡友芬.“五育”并举 培育时代新人[J].德育理论,2021(09):109-111.
[3]杨培明.重新认识和思考“五育”并举[J].人民教育,2020(19):52.
[4]李庆九.落实“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兼谈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指向及其行动方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10):10.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