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唐代诗歌经典名句别样解读

王磊
  
速读·上旬
2014年2期

一、床前明月光

李白《静夜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提到“床前明月光”的“床”学生会自然而然把它理解成“睡眠之床”。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太可靠的,现在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

一是“井栏”说。已故诗学泰斗吴奔星在他的大作《诗美鉴赏学》里率先提出“床”应作“井栏”解;巴蜀鬼才魏明伦也主动致电媒体支持“井栏说”。此说理由较为充分。

首先,井栏是“床”的引申义。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距今6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水井,凸出地表的是井栏。为《说文解字》做注释的段玉裁解释井栏又叫银床。李白《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写儿童在门前庭院的井边玩耍,不是在屋内床边绕(古时的床至少有一侧靠墙也无法绕)。马未都也认为,如果把‘床’解释成睡觉的那个床,屋里一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转来转去,这不是李白的原意。

《静夜思》现在已有人考证出作于金陵的小长干,当年李白寄居金陵,“小长干在瓦棺南巷”,“三井在瓦棺寺后”。 李白当年在深夜走出寺院,在室外久久徘徊,看到了瓦棺寺背后的井栏,立刻勾起了他的乡思情怀。

其次,从民俗意象角度分析,“井”常为家乡的象征。中国早期水井一般分布在居住遗址和手工作坊附近,水井四周由于公众汲水需要而成了公共生活空间,后来水井在村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逐渐成为村庄的象征。古代文学的“井里”、“井屋”、“市井”、“井落”等表示的都是乡村、村庄。成语“背井离乡”的“井”也是故乡的意思。

再次,从思维习惯上看,井以思乡,月以怀人。“井”代表家乡上文已说明,“月”与人联系紧密,而“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学中则是比比皆是。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不写“望月怀人”。

李白“床前明月光”既写思乡兼有写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直奔思乡怀人主题。

二是“马扎”说。根据人称“京城四大玩家”之一的马未都先生的说法,这里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马未都在《百家讲坛》指出:第一,唐代的建筑,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纸或糊上绫子的时候。第二,我们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我们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李白如果是在床上,他是不可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他是在院子里“马扎”上坐着而非大家一直以为的在室内。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唐代八位酒仙。其中有一首是写李白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考证说,在唐代,一斗酒相当于现在的八两。李白的酒瘾是很大的。在给妻子的《寄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在《襄阳行》诗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在《将进酒》诗中说:“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些数字虽不免有艺术的夸张,但李白的嗜酒成性却也是事实。传说李白晚年寄居在他从叔李阳冰家,一次酒醉泛舟在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上,见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这是插话。我们要说的是,这里的“船”应该指“衣襟”,不是船只。《康熙字典》:“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由此看来,此时的李白已经喝高了,既是醉态,更表现了李白的狂放不羁。如此醉酒失态,李隆基杨贵妃等人虽能容忍,但定生芥蒂。将“船”解释为“衣襟”与“长安市上酒家眠”契合而免节外生“水”之嫌,更能形象地表现李白蔑视权贵。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此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前句写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于是就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下句写青山碧水,水天相接,一望无际,山光水色浑然一体。

四、朱门酒肉臭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脍炙人口,历来被视为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典型写照。其中“臭”字容易被误解为臭味、发臭,说“酒肉臭”就是酒肉吃不完都发臭了。把“朱门酒肉臭”理解为富贵人家大吃大喝,吃不完剩下的就倒到外面,结果时间长了就变臭了。富人家酒肉变臭与路边冻死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仔细一想这样理解是不太合适的:其一,肉可以发臭,酒发不了臭,酒放得时间越长只会越香;其二,这是对偶句,下句“路有冻死骨”的“骨”是名词,“臭”只能是名词。其三,富人家居室或周围怎能任由酒肉在家臭烘烘的不去理会?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带有“纪行”性质。该诗是杜甫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自京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时,根据自己路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捕捉的是冬天的特写镜头。那么,试想,在冬季里这酒肉吃不完发臭,那得多长时间啊!

其实这里的“臭”读xiù,亦可写作“嗅”,气味的意思。

古汉语中,“臭”的本义正是“气味”而不是发臭。“臭”是会意字,从犬,从自(鼻),因为狗的鼻子非常灵敏,因此从狗的鼻子会意而创造了这个字。《易经》有:“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名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如果咱俩同心,那咱俩说出的话的气味就像兰花那样馥郁芳香。

如果要强调对比,那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示的是,一方面富贵人家豪宅中飘出酒肉的香味弥漫空中,另一方面饥肠辘辘、衣着单薄的路人啼饥号寒,抛尸荒野。这酒肉飘香与荒野饿殍不正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吗?

故此,“朱门酒肉臭”的“臭”当做气味解释。

五、“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枫桥夜泊》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的“乌啼”与“江枫”等词的意思,历时几百余年争论不休。

一般把这两句理解为:月落霜起乌鸦啼叫已近天晓,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咱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①这样的时间顺序与情理不符。哪能先写天亮,再写初夜,后写午夜。②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明,乌鸦怎么会啼叫呢?③也有人考证枫树怕湿喜干,河边是不会生长枫树的,而且据有关资料,唐代这一带根本就没有枫树,枫树是后人因为张继写了这首诗,为了名副其实才在河流两岸栽种的。

其实,“乌啼”应是桥名,即乌啼桥,距寒山寺西三百米。很多游人来到寒山寺都听过寒山寺住持的介绍,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乌啼”或指寒山寺西南方向的“乌啼镇”。“月落乌啼”,是言月亮落的方向。诗中的“江枫”实指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对愁眠”的“愁眠”指寒山寺东面的一座山,此山就叫“愁眠山”。两句联系起来,上句说霜一般的皎洁月光洒落桥上,布满天地之间;下句写江村桥、枫桥在夜晚点点渔火中与愁眠山遥望相对。两句交代特定的地点环境,描写了霜月满天、渔火点点的夜晚景象。

责任编辑:刘 艳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