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西厢记》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西厢记》作为元代剧坛上的一树奇葩,它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丰富、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的形象尤为突出,并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封建势力的外强中干,歌颂了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勇敢反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门第观念的青年男女,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女性;反叛;机智;封建
一、勇于追求—崔莺莺
在王实甫笔下,崔莺莺无疑是一位大家闺秀,不仅精于女工,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关于莺莺的相貌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他人之言以及他人之事得以体现。比如张生曾这样赞美莺莺“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在孙飞虎事件,他听闻莺莺的美貌,妄想将莺莺强行夺走当自己的压寨夫人。这都从侧面反应出莺莺的美貌,不禁让人联想出一位清新脱俗、温柔美丽的才女形象。
在《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中,先由相国夫人交代其逐步冷落的家世,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红娘:“你看佛殿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简短的两句话就足以显示出崔莺莺被管教之严厉。莺莺曾在相国大人去世之前就已经被许配给郑尚书之子—郑恒为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莺莺本应该习惯了封建礼教的教化,听从父母亲的安排,待到良辰吉日嫁入郑府,顺理成章的享受一位千金小姐应该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可她偏偏没有这么做,她没有选择成为封建礼教中微不足道的牺牲品,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真爱。
佛寺本是清净之地,而这正是莺莺和张郎的相遇的地方,庄严的环境里孕育了一场美丽的爱情故事。封建礼教规定;“父丧未满,为得成合。”可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时候,莺莺却陷入与张郎的爱恋,并且之后还大胆的与他生出一段“不合礼法”风流韵事。莺莺上场唱了[仙侣、赏花时]一曲: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在即将逝去的春天,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与自由的委婉诉求,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反抗。这种种事件看似巧合,却面面俱到的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
一方面,崔莺莺是我国古代较早反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她蔑视功名利禄,是主动追求纯洁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即使莺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有时也不免会受到封建礼教的一定的制约。
张郎在普救寺解救孙飞虎事件后,老夫人本应遵守承诺,成全莺莺与他的婚姻,可之后相国夫人竟然若无其事的让两个有情人以兄妹相称。面对此事,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莺莺有红娘般火辣的性格,直接向老夫人诉说实情,讨要说法,那么故事的是否会有另一种进展。可是莺莺的性格和身份都和红娘不同,她是相国的千金,是大家闺秀,在婚姻面前,封建时期的女子羞于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相国夫人面前她退却了,她只有伤心和怨恨,但并不敢光明正大的发怒,所以她不得不以封建礼教暂时束缚自己真实的感情。在夜半听到张郎的琴声后,莺莺的相思之情进一步加深。正逢此时又收到意中人的简贴: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芳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这字里行间满满都是说不尽的相思之情,看罢,莺莺本是满心欢喜,文中曾这样描写“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见到红娘后却立即改变面色,故作姿态的质问她这信的由来,为何以此来戏弄堂堂相国千金,甚至要去向老夫人告状,等着红娘来求饶。这样既接收到了张郎的情义,又不失相国千金的矜持。之后又故意对红娘说“写几个字去教训他一顿”,回复的简帖却是私约张郎的情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到张郎在后花园赴约后,担心被红娘发现,又突然变卦,赶走了稀里糊涂的张郎。红娘虽为老夫人安插的“眼线”,却依旧和莺莺十分要好,按说莺莺本应该和红娘之间无话不谈,可她却一次次的对红娘隐瞒自己的真情和举动,生怕这种“大胆”的举动被识破,破坏了自己相国千金的身份,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女儿家应有的矜持。导致莺莺人前人后做法不一的羞涩和软弱,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礼教残余势力的影响。即使莺莺在决心跨越封建礼教的束缚,做出“不合礼法”的风流之事之前,她的内心还是犹豫的,还是徘徊的,在挣扎之后,她承担着可能身败名裂的后果,最终还是选择了反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出了一定的自我牺牲。
莺莺聪明美丽、温柔多情,蔑视功名利禄,富有牺牲精神,勇于追求纯洁的爱情,她表面看似矜持,内心却是十分炽热的。她有时勇敢大方,有时故作姿态。正是这缺陷美的性格,才会使得莺莺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机智泼辣—红娘
红娘作为莺莺与张郎的中间人,一直担任着“穿针引线”的任务,是成就这段美好姻缘的关键人物。红娘一直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上,面对张郎、莺莺和相国夫人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最初,红娘与张郎相见之时,面对张郎的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的抢白,应对明快,言语犀利,张郎竟无言以对。由此可见红娘泼辣的性格和机智的头脑。至于莺莺,她对十分了解,她明白莺莺的各种小心思。在她察觉到莺莺与张郎心意相通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在张郎请求红娘帮他给莺莺传递简帖时,她了解莺莺的性子,故意将简帖放入首饰盒中让莺莺自己发现,维护了莺莺作为相国千金的面子,也成全了他们的情义,由此看出红娘的聪明伶俐。在老夫人得知莺莺与张郎的“不轨”行为之后,面对老夫人的质问,虽然一进门就遭受了一顿毒打,但红娘紧接着表现出她机智冷静的一面,她对老夫人摆事实,讲道理:“夫人啊,信字本耒人之本,人而无信是祸根由。当时被围亲许诺,今日风波你自取咎。夫人啊,你得好休时便好休,其间何必苦追究,常言女大不中留。倒不如恕其小过成他事,好教那怨女旷夫把夙愿酬。”红娘先是以张郎的语气指责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忘却了解围事,将恩作仇。其次又将对话拉回到莺莺与张郎两人情意相投的事情中,变自己被质问的被动位置为主动诉说,劝说夫人得罢休时且罢休。老夫人一怒之下动了报官的想法,红娘进而对其加以否定。竟然大胆的指出这事情不能怨张郎,不能怨莺莺,更不能怨自己,只能怨老夫人。她认为,老夫人不该翻云覆雨错安排,忘记张郎当日解救普救寺,作为诰命夫人,既然许了婚约,就不该再悔婚。更不该同意让张郎在西厢借住,这无异于近水一楼台。如果官府查案,首先是老夫人治家不严之罪。最主要的是她抓住了老夫人的心理,如果家丑外扬,老夫人一定抹不开面子,所以她劝说老夫人不如顺水推舟好遮盖。这一系列的铺陈劝说,妙语连珠,严谨的思维,老夫人听罢,竟无从反驳,只能是默默无言频叹息,最终听进了红娘的劝说,无奈接受了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更加体现了红娘过人的胆识和鲜明的主见。红娘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婢女,可在关键时刻却起了一定的转变作用;她本是老夫人的“眼线”,可她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反叛者。红娘这一人物在剧中最为活跃,她极富正义感,乐于成人之美,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成功的婢女形象。
三、封建家长—相国夫人
相国夫人无疑是一位封建家长的代表,在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她对女儿管教的严厉。在她得知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的缘由之时,第一反应是要去报官,却因担心有辱门风,只好作罢。无奈之下老夫人不得不接受张郎与莺莺的婚姻,她一直坚守着“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封建信条,甚至把这些看得比女儿还重要。当然,老夫人并非不爱自己的女儿, 而是以一种自己认为正确的封建方式爱着,她不仅以封建礼教规范束缚着自己的行为思想,同时还要强加到莺莺的身上,以自己认为的爱深深的伤害着莺莺,阻碍着莺莺真正的幸福生活。可另一方面,这又是可以让人理解的,哪有天下父母不爱惜自己儿女的呢?联系现代生活,我们身边从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儿女所爱的人却遭到父母亲的反对,我们能一口咬定是因为父母不爱子女吗?这显然是不对的。正如老夫人一样,她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认识观念上还不能突破这一价值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伤害到了莺莺。老夫人最终向张郎与莺莺的婚姻表示妥协的态度,她作为封建家长的代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外强中干的本质。
四、结语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作品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西厢记》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具体人物:反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崔莺莺,机智泼辣的婢女—红娘,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相国夫人等,仿佛这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而且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故事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西厢记》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2]周天.西厢记分析[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3]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李春祥.《元杂剧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