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做得好,做得成功,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得先对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象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象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形成对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因此,对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也学校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语文学习可以进行娱乐的活动是很多的,如讲故事、猜谜语、课本剧、联句等,这些活动都能寓教于乐。如果学习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欢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语文兴趣。
二、注意利用新旧学习内容的联系
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讲究授课艺术,加强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全生疏的东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特别熟悉的内容又容易使人厌烦,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那些与已知的知识有联系又能使人获得新知识的内容才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
三、及时的表扬
每个人都有上进心,学生也一样。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小成绩而受到了老师的称赞,那么他就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兴趣。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字写得很不端正,作文本上常常是龙飞凤舞,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看不清楚。几次三番让他把字写好,他就是不听,照样我行我素,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次,班内举行写字比赛,当时我站在他旁边,他似乎有点儿认真,写出来的字稍微好看了些,我及时地在班会课上表扬了他。当时,我就看到他的眼神亮了。从此,每次作业,他都写得工工整整,虽然还是不太漂亮,但比以前是大有进步了。同时伴随的是他态度也变了,一改以前的随便散漫,代之以端正、认真,整个人的面貌都改变了。
四、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有些学生从上学一开始对学习语文就是兴趣盎然,而有些学生则不然,他们厌恶语文、不学语文,如果一视同仁地对学生提出要求,就会使那些不要学语文的学生害怕,以致产生悲观厌学情绪。实际上,这些学生也不是天生就不要学语文的,所以应该让他们接触最感兴趣的事物。针对这一点,我采取了这样一个办法,根据事先的调查,把学生分成两类:有学习兴趣和没有兴趣。对前一类学生,仍旧按教学常规教学,后一类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开始时解决一些简单的、易懂的问题,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我也行”,“我能行”,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逐步逐步地提高要求,到一定时候,兴趣浓了,成绩自然也上去了。
五、在语文学习中增添一点竞赛性
从人的心理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比高低、评优劣、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容易激发人的上进心,引起人的兴趣,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开展一点带竞赛性的或带有比试性活动,如比书法、比朗诵、比演讲或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等,就能引起学习的兴致来。特别是在比试或竞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兴趣便会更加高涨,有时即便输了,但总有一股不服气的心理,总想下一次能赢,这就能引起学习的欲望,就能激发兴趣。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学生的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工作成功的钥匙,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只要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但是,兴趣不会自己送上门来,要靠我们主动地去寻求、去发掘。因此,只要我们教师找到了门径,并注意主动地去培养,就可以逐渐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添学习语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