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部分比重,所选择的课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其中,翻译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重点,但是很多学生对翻译兴趣不浓,其关键是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掌握不够。而判断句是诸多文言句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因此,我将常见的初中文言文判断句进行归纳,以便学生夯实句式基础。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首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我们先来回顾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判断词“是”是构成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的关键之词,是一般判断句中不可缺少的语法成分。现代汉语判断句是有判断动词连接的两个成分组成的句子,典型的“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主语是表示事物的,是判断的对象,谓语只能由一个特殊的动词,我们称之为判断动词的“是”字充当,宾语则是对主语的说明。
例:(1)老舍是《骆驼祥子》的作者。
(2)这孩子是双眼皮。
(3)遍地是牛羊。
从例子中可以看到,例(1)“老舍”和“《骆驼祥子》的作者”是相等的,它们互换不影响句子的意思,只是表达重点不同;而像例(2)那样的句子是不能够互换的,判断的宾语是主语的一个特征;例(3)的主语是表处所的,表示宾语存在于主语之中。
现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放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有多种作用:
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4)《家》的作者是老舍。
(5)鲁迅是伟大的革命作家。
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例:(6)这孩子是双眼皮。
(7)这把椅子是木头的。
(8)他是一片好心。
表示事物的存在。例:(9)遍地是鲜花。
当然,现代汉语中的省略判断句,是可以省略判断动词“是”的,虽然,我们说判断动词“是”是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唯一标志,但这类省略句,我们依然说它是判断句,因为这样的句子由两部分构成,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且中间用逗号隔开,多是介绍人物籍贯的,并且去掉逗号代以判断动词“是”原意不会改变。这样的判断句应该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
例:(10)陈涉者,阳城人也。 (古代汉语例子)
(11)鲁迅,绍兴人。 (现代汉语例子)
因此,凭借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语言习惯,学生往往误译判断句,或不译判断句,而在考试中,判断句是否翻译准确也是得分点之一,那么究竟哪些文言句式是判断句,我将有如下的分类。
一、“者……也”
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1)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焉》 翻译为:制,是险要的地方。
(2)此何故也? 《非攻》 翻译为:这是什么原因?
有的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以上两种,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少。
例如:(4)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翻译为: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
例如:(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为: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
例如:(6)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翻译为:陈涉是以破瓦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子。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翻译为:我本是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
二、判断句中的“是”“为”
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8)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史记·滑稽列传》
在判断句中,人们做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是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是意义更为明确。
例:(8)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翻译为:我不能早些时候重用您,现在有了紧急事情才来找您,这是我的过错。
(1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翻译为: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
上面两例中的“是”均为指示代词,分别指代前面所提到的事情。
但是,这种复指代词往往不用,仍应认为是判断句。在一些判断句中的“为”字,很像现代汉语的系词“是”,虽然可用“是”字对译,但仍不应该看作是上古真正的系词。
例:(11)项燕为楚将。(司马迁《陈涉世家》)
翻译为:项燕是楚国的大将。
上面的两个例子在翻译中“为”字对译为“是”,但是这种判断句只是以“为”为标志的判断据,“为”字并不是古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三、否定判断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上“非”字。
例:(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
翻译为: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这样的句子中“非”字虽然可以译成“不是”,但它是副词,而不是判断词。
文言文教学既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谈“文”色变,但是在当下的考试制度影响下,文言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其中句子翻译又是所占分值大的部分之一。从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到文言句式的把握,都能使学生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而判断句是诸多文言句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说它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众多文言句式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语的阅读思维素质,都理应是富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