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易健
  
速读·上旬
2016年11期

摘 要:从众心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当代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原因,提出适当进行调节的措施,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措施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和群体一致的现象。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1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

1.1消费从众

大学校园里攀比之风盛行。各种消费,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穿着打扮,都能找到从众消费的痕迹。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遇到同学过生日、老乡好友聚会,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一些同学并不情愿大手大脚花钱,但大家都是如此也只好随大流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1.2学习从众

学习上的从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互相鞭策、互相鼓励,集体考研或集体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集体英语过级等积极的学习从众。从而出现考研明星宿舍现象等;另一种是对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急功近利的学习目的的从众。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从而出现宿舍集体作弊现象。

1.3择业从众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益,也就产生了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场寻求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就越大。看到别人找什么工作,或者干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潮流。在没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情况下便选择热门职业或拒绝另一些职业。

1.4恋爱从众

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年龄相仿,时间和环境稳定,接触的频率高,便于异性同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恋爱环境。所以,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场所。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看到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择谈恋爱。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现象很普遍,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2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根据从众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群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

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体的压力大,个体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假期里本来自己有安排,但同宿舍的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于是放弃自己的主意,随大家一起去旅游;二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三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多年来,我国的精英教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部分学生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主见,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在短期内依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3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从众现象,利用先进的、奋发向上的群体,对个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感化。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从众观,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群体压力,提高自信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随波逐流。

3.1重视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和宿舍文化

班级、宿舍里的每个成员在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和生活习惯时,会因为避免群体压力而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同并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宿舍选出合适的舍长,带领好宿舍小圈子,保证宿舍卫生整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习惯。

3.2鼓励个性发展,避免盲目跟风

虽然当代的大学生崇尚自由,张扬个性,但生活在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作为群体的一员,不可避免产生从众心理,因此应顺势而导,经常性地在学生中组织活动、增加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彰显个性,强化自我意识。

3.3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群体压力,提高自信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高校应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教育大学生遇事和看待问题時,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刘凤华.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6(3):8.

[2]吴亮.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宝金,赵静华.大学生从众心理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2).

作者简介:

易健(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郑州财经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