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荆棘鸟》研究综述
摘要:家世小说《荆棘鸟》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出版至今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多数学者主要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宗教主题、禁爱等角度进行解读,主要是对文本本身进行的解读,近几年也有从翻译角度进行诠释的。
关键词:《荆棘鸟》;研究综述;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一、國外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主体理论及镜像理论分析《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为中心的三代女性形象。探讨了三代女性在其主体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另外洛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的神话原型理论,对隐藏在《荆棘鸟》后的原型进行分析,分析作者对圣经原型的借鉴和应用以及作者在运用圣经原型时所做的创新,通过《荆棘鸟》来探讨圣经原型的对比和小说千丝万缕的关系,分析其原型理论做出的现实意义的思考。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无数学者对《荆棘鸟》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方向做简要概括。
1.主要从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或是从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荆棘鸟》中的三代女性,即玛丽·卡森、菲奥娜、梅吉及朱丝婷处于不同的时代,在追寻爱情,面对人生的各种矛盾痛苦所持的不同态度从而导致的不同命运,她们的生活经历留给读者的就是女性该如何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肯定女性的价值和尊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最多的。
(1)被评论家称为“魔女”或是“女撒旦”的玛丽·卡森。她是梅吉的姑妈,她寡居了33年。她聪明、自立、但是却很专横自我。她对自己的弟弟一家很刻薄,却在65岁的时候疯狂的爱上了比她小37岁的高大帅气的神父拉尔夫,但拉尔夫爱的却是她的侄女梅吉,玛丽·卡森对他的爱只不过是占有,得不到就进行疯狂的报复,最终毁了拉尔夫和梅吉的一生。虽然她勇敢的挑战了男权,塑造了追求独立的女性形象,但她的疯狂自私只让她沦为令人厌恶的老妇人。
(2)在传统和追寻爱情自由之间矛盾的个体的代表——菲奥娜。她是梅吉的母亲,出身高贵,却爱上了有妇之夫帕克哈,生下私生子弗兰克并惨遭抛弃,为顾全家族名誉,为保全孩子,被迫嫁给羊毛工帕迪。少女时代的她,没有像其她名门闺秀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而是敢于追寻自己的真爱,渴望爱情和心灵的自由,虽然她勇于挑战世俗以失败告终,但是她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
(3)书中的女主人公,反抗现实的代表——梅吉,菲奥娜的女儿,她纯真、善良、坚强,敢爱敢恨。她和神父拉尔夫彼此相爱,她知道拉尔夫是不能结婚的,但她还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接受命运的挑战,从上帝手中夺回拉尔夫。最终拉尔夫为实现他的野心,选择了上帝,梅吉在绝望中嫁给了貌似拉尔夫的卢克,并生下女儿朱丝婷。心灰意冷的她在度假期间意外和拉尔夫相会,两人终于结合,并有了他的孩子——戴恩。最终她意识到,她和卢克彼此并不相爱,于是毅然离开他,重回德罗海达,养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梅吉似乎经历着和母亲相似的爱情,一个爱上有妇之夫,一个爱上献身上帝的人。但梅吉比母亲大胆和勇敢,她知道自己爱的是谁,而且一辈子都在为得到真爱与上帝进行抗争,不爱卢克,就勇敢的离他而去,而不是像母亲那样默默屈从命运的安排,虽然她的爱情之路如此坎坷,结局也充满了痛苦和遗憾,但是她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她对这份禁忌之爱的无私执着,充分体现了传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独立人格的渴望。
(4)朱丝婷,梅吉的女儿,是一个既区别于菲奥娜,又不同于梅吉的,是一个叛逆却不失个性的新一代独立女性。她从来不听从别人对她的安排,想做演员就做演员,甚至,她还放弃了结婚的打算,因为她不想向男人“低眉俯首”。最终弟弟戴恩的死让她重新摆正自己的爱情观,和真心爱她十年的雷恩结合了。她所有的不屈从,走出了一条与外祖母及母亲命运不同的幸福道路。这些都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希望能做自己的主人,朱丝婷的人生经历充分表现了新一代女性对恋爱婚姻的新态度以及在现代社会里寻求自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2.主要从宗教与禁忌之爱层面进行解读
多数研究者更多的主要是探讨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禁忌之爱。他们认为二者的爱情皆是神坛上的牺牲品。一方面拉尔夫深爱梅吉,但更爱上帝,最终选择了侍奉上帝。而梅吉的执着热情和他自己内心难以抑制的炽热,最终还是走向了禁忌之爱。人性与神性,宗教与爱情折磨着他们,虽然最后还是输给了上帝。有部分学者也将《荆棘鸟》与《红字》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主要根源在于天国之爱对尘世之爱的不相容。两位男主人公面临的是神职人员的声誉、地位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两位女主人公面对的则是双重阻力:教会的严酷教规和情人的虚荣、懦弱,她们在同上帝争夺爱人的较量中要付出比男人更大的代价,作出更大的牺牲。
3.把《荆棘鸟》与多部名篇进行对比研究
有学者从文体形式的选择、叙述方式的确立、审美意象的营造、语言风格的迥异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心灵史》与《荆棘鸟》艺术表现之异同及两部作品壮美与柔婉的抒情格调。还有学者将《红楼梦》与《荆棘鸟》两个爱情悲剧进行比较,从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悲剧主题、宗教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体味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与差异。还有文章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荆棘鸟》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社会背景、性格特征、各自的追求和不幸的命运,探索他们悲剧的根源。这样的对比研究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拓宽了文本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不同时代的学者和批评家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恋母情结、从象征主义、女权主义批评、心理学、哲学、道德主题等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相信对于该作品的研究等绝不会止步,也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有更多的学者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