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析朱光潜的“心理距离说”
摘 要:朱光潜先生吸收和发展了布洛的“心理距離说”理论,形成了自己重要的美感经验理论之一。文章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分析“心理距离说”在其中的作用,并从中给予创作者和审美主体一些启发,保证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和进行更多的审美活动。
关键词:朱光潜;“心理距离说”;艺术创作;审美欣赏
“心理距离说”是朱光潜在直觉说基础上产生的一个美感经验理论,进而又分析了移情和内模仿等作用。纵观朱光潜对美感经验这个过程的分析,“心理距离说”成为美感经验的关键,认为“我”与“物”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这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都有恰当地运用。
一、“心理距离说”的基本内涵
最早提出“心理距离”是英国心理学家布洛,他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朱光潜先生吸收和发展了布洛的“心理距离”,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具体的艺术种类,并尝试在“心理距离说”的前提下,把审美经验的具体过程描述出来。以海雾的例子,海雾对于海上航行的人来说,与他们的生活需要联结在一起,甚至危及到他们的生命,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反而更多的是厌恶。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是一种绝美的景致,暂且不去考虑它耽误了行程,使它和实际生活中存有适当的“距离”,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妨多采用一下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总站在实用的世界里,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我们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这段“距离”多远才合适呢,是不是越远越好呢?当然不是。朱光潜认为,在欣赏中,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要用自身的经验来理解作品,否则根本无法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也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距离”太远与“距离”太近,不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难以达到理想中的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这个距离的“度”是很难掌握的,因为有情感的存在。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为了与实际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有很多方法可以调控,但“不即不离”的状态是无法衡量的。
二、“心理距离”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在艺术创作中,“距离的矛盾”体现在创作者构思与表现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作者要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经验,把自己的切身情感描写出来。另一方面,作者在描写时又不能沉入这情感中无法自拔,他一定要加以客观化,要在自己和这情感中辟出一定的“距离”来。普通人和艺术家看到同样的一座山,普通人只是感慨山的壮观,而画家会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诗人会作一首诗抒发他此时此景的心情。他们之所以为艺术家,不仅在能感受情绪,而尤在能把所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而把所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就由于能把切身的情绪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在艺术创作中,“距离说”在悲剧创作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一方面,作者所塑造的故事要合乎情理,使观赏者可以产生同情的心灵共鸣;另一方面,作者又要与现实生活的苦难分开,用艺术语言塑造出来。像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读者既为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受到的种种阻挠而悲哀,又为最后他们为爱情一起牺牲而感动与惋惜。在剧中,读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感动的,而在剧外,读者会是庆幸又震撼的,因为清楚地知道那是戏剧,而不是现实。艺术家的伟大就在于将现实中的经验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其又脱离现实,艺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
三、“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中的运用
在审美欣赏中,“距离”有天生自然的,也有通过艺术家的选择与设置,从而使欣赏者产生美感的态度。最常见的是空间的隔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旅行,去农家乐,感受和自己生活地方的不同,并且感觉很有韵味,风景很美。其实,对于当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他们还面临很多烦恼,比如交通不便,各种教育或医疗设施落后等。而对于游客来说,这个地方还没有和他们的实际生活发生多少关联,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更容易感到风景的优美。时间久远也是形成“距离”的一个成因。就像现在博物馆中收藏的各种瓷器,当初只是具有实用价值,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只是在客观上给我们拉出了一定“距离”,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实用的或者科学的态度。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艺术家通过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设置场景来与受众拉开一定的“距离”。戏剧是“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因为表演者就是眼前真实存在的人,这很容易使人离开美感世界而回想到实用世界,所以戏剧家想出很多方法来把“距离”推远,像表演者戴面具,夸张的服饰与化妆,用歌唱的声调等。这样就时刻提醒观众这是戏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当然,艺术是“切身的”,表现情感的,不能完全与人生绝缘。太偏重形式的艺术作品不免与人生“距离”得太远,不能引起观赏者的兴趣。但在欣赏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艺术素养与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太远,无法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导致审美活动的终止。因此,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不仅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要多去进行审美体验,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这样才能参与更多的审美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总结
朱光潜先生的“心理距离说”不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审美欣赏中,都得到了运用,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在生活中,不要只关注事物的实用价值,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也是朱先生所倡导的“形象的直觉”。只有做到了“形象的直觉,”才能谈“不即不离”的距离。通过分析“心理距离说”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的运用,使得我们在以后的创作与欣赏中,更能注意“距离”的把握,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与参与更多的审美活动。
作者简介:
徐媛媛(199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山东艺术学院2015级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