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用荣格原型理论对佛教苦行行为的探究

刘昶
  
速读·上旬
2018年2期

摘 要: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是宗教信仰的来源,人类的原型经验往往带有神圣性质,所以每一个神话、每一种宗教、每一项“主义”,其本质都是原型的体现。本文用原型理论对苦行行为进行了解释,并认为苦行行为本身也是对原型理论的一种印证。通过对它们的讨论,以期人们可以看到自身强大的原型力量,并加之运用。

关键词:原型;苦行;阴影;自性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完整生命过程,人格各个系统的发展也随着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而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和完善。原型代表着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活过来,产生一种强制性,与一切理性和意志相对抗,或者创超出一种病理性的冲突(陈永胜,2010)。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在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下,个体实际上体验着自身内部的种种原型。

佛教是一种关乎于人类“心灵”的宗教,它如同荣格理论将心理、生理、环境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讨论,从“心”出发解释了包含人类在内的宇宙全体的生命现象之生灭规律。实际上,佛教研究“心”的方法其本身也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及其解释,其中许多的佛教仪式和对“心”的解读也可作为是一些心理学学说的现实证据,他们之间互为印证和解释。

这里,我们主要探究佛教中一种极端的修行方式——苦行。主要运用荣格原型理论对这种宗教行为进行解释,并且同时认为这种修行方式本身就是证明原型存在的一种行为证据。

1苦行概述

苦行,梵语tapas。它的原意,是指古印度诸外道以种种惨痛的修行方法,肆意折磨肉体,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并为寻求升天而铺平道路。苦行主义根本依赖于二元论的方法,人性追求的存在、妙乐、知识,只是苦行主义以相反的方式去追求,以否定存在而获得全然的存在。

苦行中的退出、舍弃、牺牲,正是以这种否而获的态度以期获得自身净化的能量,摒弃世俗的物质而得到超自然、超个人的力量。一个退出世界的人必是先发觉其生活的世界的“问题”,然而大众对有“问题”的世界、有“缺陷”的人性并无察觉(赵菲,2007)。能做到“退出”的人,往往是精神世界更为健全的人。因此这种看似荒诞无稽的修行方式却是实质上严肃对待生命问题的态度。

2原型与苦行

荣格认为:原型对于宗教心理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类的原型经验往往带有神圣性质,所以每一种神话、每一种宗教、每一项“主义”,其本质都是原型的体现。因此人类对于每种宗教那种执着的信念和最高神圣的追捧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其的表达方式和解释角度不同。这就说明:人类最深层次的相似的原型就是宗教信仰能量的来源。

人类在相似的原型基础上,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影响下,又分别派生出不同形式的原型形象。如同苦行,苦行最早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其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一种修行方式。在基督教中的一些禁欲行为也可看作苦行的一种,就算对它们的解释和其修行的目的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人类最本质原型的一种体现和对原型的追求。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宗教背景下,对苦行行为的原型学说解释的高度一致,一方面不仅说明原型所蕴藏的无限能量,另一方面这种宗教行为存在的本身也是对人类原型存在的一种证明。

3阴影与苦行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个人为了应付社会习俗而采用的一种面具,目的是给别人一种印象,往往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而阴影是人类从生命的低级形式演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象征心灵中的动物侧面(陈永胜,2010)。从上述的理论的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人格面具,那我们就不能对人的人格面具置于好与坏的评价;与之对应的阴影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否认阴影的积极性,而认为其是人性中最卑劣和邪恶的部分,它只是个体人格面具所不能接受的部分而已。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阴影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笔者认为,人格面具与阴影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当我们对人格面具的认同度越高,那我们在无意识中隐藏的阴影力量就越强。苦行者无论是在何种宗教背景或是信仰的驱动下,选择这样一种修行方式来达到获取能量或救赎的目的,但是苦行这种极端的克制自我欲望的方式及其时间的持久性都是超乎常人所想像的。但是用这种隐藏的阴影力量去解释,这又是可以理解的。苦行者无论是因为什么理由,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就是对于自己是苦行者并且应该进行苦行修行的这个人格面具的高度认同,那反之,它所隐藏的与此有关的阴影力量也就越强,这种力量支持苦行者将苦行行为坚持下来。这种修行本身就是对阴影力量的一种激发,其获得的超凡力量就是隐藏在“自我”不能意识到的无意识中的阴影力量。

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就肯定了人的无限可能性。虽然我们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认同并形成了人格面具,而将与之对立的特征压抑在阴影之中。但是在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和客观的环境刺激下,阴影力量也可以被人类有意识地激发出来并利用它。

4总结

在这里,笔者用荣格的原型学说分析佛教中这种极端的修行方式——苦行,一方面是为了以期这种宗教行为能为原型说提供一定的现实证据,另一方面对这种常人所不能的行动和理解的行为做一个心理学的解释,不仅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的精神力量,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宗教信仰,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看见自身的无限潜能,更好地运用隐藏于无意识之中的原型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永胜.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流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郭燕燕.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对人格发展的意义[J].太原大学学院学报,2010,28(3):4-6.

[3]余秋胤.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8:192.

[4]张宇鸿.荣格“原型”理论批判(续)[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6):14-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