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
摘要
公元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在这一时期,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但体现了东罗马帝国精湛的建筑水平,同时也很好地反映出了帝国的艺术发展,因此,作为此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冠以了“世界渴望之城”的称号。
这座兴盛的城市不仅是东罗马帝国艺术水平的鲜明象征,同时古罗马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能从中得以体现,整座城市都是研究罗马帝国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样本。
一、“新罗马”的建立背景
公元306年,盖乌斯·弗拉维乌斯·瓦勒里乌斯·康斯坦丁乌斯(君士坦丁一世)被拥立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即帝国皇帝),并于公元324年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统一帝国之后,奥古斯都君士坦丁一世决定迁都他处。最终他选择了位于色雷斯半岛的希腊古城拜占庭,此城紧邻扼守黑海和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靠近达达尼尔海峡,位于亚欧两大洲的交界处,经济地位极为重要,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的理想首都位置。此地交通便捷的地理条件也为今后君士坦丁堡发达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优秀的舞台。
为了能够更快速的对拜占庭古城展开修复和重建工作,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调集所需建筑材料和资金;为了缩短工期,一所所工程和建筑学校被建立起来,以更快培训出建城所需的工人和建筑师。
公元325年,新都的建设正式动工。君士坦丁一世非常重视他未来首都的建设情况,为了确保新首都能建成如他所想的模样,他不仅时常前往相关场地查勘地形地貌等情况,甚至还亲自参与了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工作。在整个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新首都很快就设计完成;它“全面复制旧罗马”,不仅仅是旧罗马的重要城市功能而且连地标建筑都好像被“复制”到了新都,除了仿造旧罗马城设计的中央大道和中心广场(君士坦丁广场),甚至还有新的“七丘”。部分的军队士兵也加入了城市建设者的队伍,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士兵成为了运输队,他们不辞辛劳地完成任务,把各类建筑雕塑和艺术杰作运往新都的建筑工地。
公元330年,新首都基本建立完毕,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即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将帝国首都迁移至此,新都名为“新罗马”。但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的人民都更普遍的用建立者的名字称呼它,即“君士坦丁堡”。
二、君士坦丁堡的城市特点
君士坦丁堡是完全按照帝国首都的规模来规划和修建的,是罗马帝国全国心血的结晶,也充分体现出了“新罗马”所应当表现出来的典雅豪华,其城市规模几乎是旧罗马的十倍,也远超西方同时期的任何一座城市,且在建设完毕后迅速兴起。帝国政府的相关举措和对新城的好奇,使大量的贵族及平民来此定居,很快君士坦丁堡便取代了旧罗马城的地位,但其城市的建筑规划结构仍处处留下了旧罗马城的印记。例如城中和旧都有着一样巨大的公共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在规模最大的时期,曾拥有超过12万卷本的图书和手抄本,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馆中众多的学者和抄写员们将古老的文献从莎草纸抄写到羊皮纸上,才使得这些典籍能够保存至今。在君士坦丁一世去世后,后世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如狄奥多西、查士丁尼等,都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扩展,使城市规模变得更为巨大。
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能找到各种古典时代的精美艺术品,既有来自遥远台伯河畔旧都罗马城的雕像,也有附近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花岗岩方尖碑;城市的木料可能来自于黑海沿岸的原始森林,而石料则取自于爱琴海上的众多岛屿。整个城中有52道沿街柱廊,它们象征着帝国高超的建筑水平和国力;发达的交通路网遍布其中,连接着城中的4388座贵族豪宅,同时也通向各个大门;5座巨大的屯粮谷仓坐落于城中,维持着这一巨大城市的日常粮食需求。城中除了星罗棋布般的散落着大大小小超过150座私人浴池外,同时还有8座豪华的公共浴池为人们提供清洁,8条来自城外的引水渠道为它们提供水源,城中数个巨大的蓄水池则为城市日常用水作出了保障。公元52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皇帝修建了“一千零一根立柱蓄水池”,即菲罗克赛努斯蓄水池。这座新蓄水池采用了极为大胆的建筑样式,为了增大水池的深度,支撑水池的立柱都是两两相连的,在冬季用水需求较低时,哈德良引水桥会引入充沛的淡水资源,这些淡水资源会一直储备到次年夏天的缺水时节才被使用。这座创新而大胆的建筑展现了当时建筑师和工匠们高超的技术,也充分体现出东罗马帝国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而这做蓄水池其实只是查士丁尼时代建筑项目中的一小部分,更是东罗马帝国时期建筑艺术的冰山一角。
总体来说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建筑风格兼容并包,既像旧罗马城一样井井有条,又有希腊古典城邦的浪漫主义艺术特点,是地中海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三、君士坦丁堡的建筑技术
在古罗马时期,大量的建筑采用半圆拱顶墙壁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发展到了东罗马帝国的时代,逐渐演变成在平面十字形建筑物上方建造半球形拱顶,这种建筑手法也成为了君士坦丁堡城内建筑的主要风格。同时,出于防火的需要,君士坦丁堡鲜有木质建筑。但这也给建筑师们带来新的要求,即石块的重量巨大,难以作为屋顶。采用砖块在此时成为了一个良好的方法,这些建材经过烧制的处理,重量较石料轻,不会燃烧而且坚固。对石砖的大量运用使得君士坦丁堡的许多建筑都采用了拱顶的样式,这些大大小小的拱顶在当时形成了君士坦丁堡城市的鲜明特色。
对砖块的大量运用的同时并不代表君士坦丁堡不需要“传统”建筑材料,比如在古希腊古罗马常见的大理石。这些大理石往往由别处运来,作为珍贵的装饰材料,有的会作为建筑的柱子,有的被凿刻成为雕像,有的则被贴在墙上作为墙饰。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室内镶嵌装饰的发展:在古罗马帝国或更早的时代,一般是将单色大理石来磨平或压碎再装饰于室内;但在东罗马帝国时代的君士坦丁堡,人们往往也会用彩色玻璃、有色矿石乃至金银等彩色物料来装饰室内,这使得当时的君士坦丁堡不少房屋造价高昂,但对美观的追求仍使得大量贵族愿意为此买单。这种独特的镶嵌艺术和之前的涂抹、雕刻等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斑驳闪烁的宝石于五彩斑斓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交相呼应,给人强力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
同时,各式各样的柱子被广泛运用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建筑结构之中,这些柱子不同于古希腊或古罗马帝国时代,其鲜明的特色被称为“拜占庭柱式”。其柱头样式并非如先前一般朴素与大方,而是多种多样,风格自由;柱身则有圆弧形曲线,柱子上多有石纹,且被雕刻上了各式各样的精致图案。
这些建筑特点与装饰艺术表明东罗马帝国仍然保留着古罗马帝国的一些建筑审美特点,但同时又比古罗马帝国的建筑细节更丰富;也揭示出东罗马帝国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成熟且完善的建筑艺术体系。
四、君士坦丁堡的文化与艺术特征
在中世纪,君士坦丁堡的文化和艺术产业极为发达。因其(由于)地处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南来北往的商队在此相遇,因此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风格和艺术特点在此碰撞,使它成为了整个地中海区域最为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中心。同时,城内发达的经济带来的大量财富也使得市民阶层能够负担起文化消费,进而给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加庞大的消费市场,各地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也乐意前往君士坦丁堡旅行或定居,他们从不同地区带来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则是更加深了这座城市的内涵以及对外的艺术影响力,使得更多的文人墨客来到君士坦丁堡。
在这些文化交流中,古希腊文明的文化作品也不断被发掘出来,当时的不少知识分子认为,“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些知识不仅包括了对人类真理的认知,也包含了对未来发展的预示,只要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众多先贤们的思想,就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以及面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渐渐的,持这种观点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自君士坦丁堡开始,整个东罗马帝国掀起了一波“复古”风潮。为了能够更加熟练的诵读古希腊诗词,大量的贵族开始苦练希腊语;而艺术家们则经常在各个剧场上演古代戏剧。“对于地中海各民族而言,采用优雅尊贵的文风和阴阳顿挫的节律似乎一直就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别是希腊语,其极为夸张富有乐感的写作风格,运用在刻意写就的华丽辞藻中,产生出诱人的语言美,这种写作方式在表达人类复杂思想时具有巨大的语言优势。”古罗马帝国的一些名著也重新开始流行,在知识分子中广为传播,他们以正统继承人的身份继承古罗马文化,而且十分热衷于摘抄古籍;快要腐朽的莎草纸上的文字,经他们之手,被书写在了崭新的羊皮纸上,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但东罗马帝国的知识分子并非对古代的文化进行简单地复写,胡乱模仿,他们在记录的同时,也理解与发扬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体系,而且特别看重对现实社会有用的古典知识,即更重“把握理解”而非“照做”,这使得古罗马文化不但获得了保护,而且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些古籍也为城市的教育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使得君士坦丁堡的教育水平在中世纪一直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很多热衷摘抄古籍的知识分子都是闻名一时的大学者,他们也被城内的高等教育学府所雇佣,同时,这些大学还致力于聘请全国各地的语言学家,前来教授学生们标准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些知识分子和教育学家可以提供远超其他城市的教育水平,因此,不少西欧的名门贵族也慕名将自己的后代送来接受教育。
建筑艺术随着各地艺术家们的交流而不断被发展。繁荣的市场处处蕴藏着商机,贵族们提供了大量的装饰性建筑订单,各地的雕刻艺术家和石匠、木匠纷纷来到君士坦丁堡,开设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与加工铺。匠人们往往承包巨大的工程与建设项目,艺术家们则对大理石进行雕刻,从而源源不断的订单产生出源源不断的作品,这些雕塑与建筑共同装饰着君士坦丁堡的大街小巷。随着盈利的增加,艺术家和工匠的行会也开始发展,许多家庭都将自己的后代送到行会来学习,这些学徒不仅会学到关于建筑和雕刻技术,还包括一些其他的艺术相关的知识;这也进一步使得城内的工匠和艺术家人数增加,并逐渐形成一些标准和规范。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艺术家都特别热衷于镶嵌画艺术,并推动其发展到了极致。
这些镶嵌画首先需要各种颜色的半透明玻璃,将其分隔成小块之后,再仔细镶嵌在画框之内,值得注意的是,将人们在镶嵌玻璃之前,会在这些画框内事先铺上一层底色,这样在镶嵌画完成之后,整个画面的色调会更加和谐美观。镶嵌画本身也属于画的一种,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承载艺术家各自的风格,从而给予观众美的体验。镶嵌装饰画也成为了此时东罗马艺术的显著代表,人们一想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往往在脑海中就会呈现一幅画面:半圆的穹顶之下,白色的石墙上,几幅五彩斑斓的镶嵌画点缀其中,玻璃的质地让画中的图案看起来那么鲜明、那么通透;白色的石墙衬托着画的绚丽,彩色的图案也不再显得单调,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与自然。制作镶嵌画并不容易,而且成本高昂,但如此大规模的使用说明了君士坦丁堡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五、结语
可以说,东罗马帝国的建筑艺术史就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建筑艺术史,城市里的建筑师继承古罗马帝国的建筑工艺并将其与艺术融合,极富特色。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也在君士坦丁堡集中的体现了出来,东罗马的学者们大量地抄录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学术著作,这些学术著作被后人不断地引进、翻译、保存下来,甚至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基础。
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建筑规模宏大而不失精美,是自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同时,又反映出方方面面有别于古罗马帝国的文化特征,使其成为研究中世纪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发展的优质范本。总而言之,君士坦丁堡不仅是东罗马帝国在文化上的中心舞台,充分浓缩了上千年罗马文明和文化的特点,而且全面代表了东罗马建筑艺术发展的突出特征,成为了解东罗马建筑和文化的典型例证。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君士坦丁堡城市功能研究》,《城市史研究》,2019年01期[J]。
2.陈志强,《大讲堂:古罗马的文明传承——千年明珠“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天津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010版[N]。
3.王云清,《查士丁尼时期君士坦丁堡的建筑研究》,《历史教学》,2011 年第 02 期[J]。
4.徐永利、钱祥伍,《天堂之间——伊斯坦布尔历史建筑解读》,《时代建筑》,2005年05期[J]。
5.盐野七生,《君士坦丁堡之城》,《全国新书目》,2020年07期[J]。
6.Vito Nesta,《君士坦丁堡的城市魔法》,《现代装饰》,2017年11期[J]。
7.刘娟,《浅谈拜占庭文明》,《长江丛刊》,2017年08期[J]。
8.金烨欣、周绍华,《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变迁》,《大舞台》,2011年01期[J]。
9.徐家玲,《拜占庭与西方世界的文化联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02期[N]。
10.郭晔旻,《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的荣耀》,《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07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