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多模态认知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策略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王伊琳 苗志刚 谢硕 王佳美
  
装备维修技术
2022年8期
河北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省大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项目

项目名称:打造河北省红色文化虚拟馆,筑牢思政育人新阵地

项目编号:22E50163D

王伊琳(2000.11-),女,汉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学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摘要:思政育人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为例,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作用,深入研究在多模态教育模式下如何有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打造更具创新性与发展性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1多模态教学

1.1多模态教学概述

人类调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互动,从而产生多模态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多模态教学就是在人类运用多模态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等手段在多模态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模态通过把多种符号模态,如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引入教学过程,以丰富多样的媒介和形式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式接受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深化育人成效。

自20世纪90年代,以西方学者领导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并以该理论为基础,多模态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更加注重研究多模态教学理论在现代实际教学课程的应用,充分发挥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2多模态教学意义

全媒体样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乘势发展,并在各高校思政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全媒体样态为手段,文化教育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不断丰富和扩大。多模态教学模式具备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模态化、教学互动交流主体多样化的优点,为全媒体教学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播载体。

首先,多模态教学激励不同的感观方式的结合,打破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们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组合,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弥补单模态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手段的多模态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其次,多模态教学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多种符号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情境,将较为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育人成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多个感官,自主地获取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在潜移默化的认知中领略和感悟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推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把握,进而提高思政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最后,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慢慢产生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主动融入到学习红色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从长远来看,这不仅能够促进基于多模态认知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良性发展,也能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2河北省内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2.1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将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更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1]。

河北省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具有悠久的革命文化传统、浓厚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跨度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在河北省“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河北省通过不断挖掘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2]。

2.2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

河北省是北方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之一,无数革命前辈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留下了诸多红色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对于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对革命精神进行提炼和升华。这些红色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意义深远。

为深入挖掘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载体,2021年4月河北省发布了“播撒火种红色之旅”、“太行抗战红色之旅”、“革命圣地红色之旅”等五大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线路。这五大主题红色文化路线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时间线为主导线,以党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具备深刻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和象征性角色为连接点,充分挖掘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其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推动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

2.3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当今文化教育和塑造时代新人的关键步骤。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多模态教学模式为教育基本形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重要途径[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内容。在基于多模态认知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与高校思政课程内容有效结合,通过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们展现更为丰富生动的思政课堂内容,让学生们从红色文化中体悟和领会革命先辈们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更好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红色文化精神、讲好红色革命故事、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程教育的生动素材。赓续创新是时代发展精神,要全力发展创新思政课基础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多模态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通过不同模态间的转换与多种模态的配合,将红色文化以生动的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创新课堂互动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加立体、真切、直观地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培养对红色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

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现状分析

3.1高校思政课程中教学政策不够深入

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根本因素。现如今,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虽然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但一些高校却仍仅仅停留于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讲授仅仅浮于表面和浅层次,与丰富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结合不够深入。与多模态教学模式对比,传统式教学模式手段单一,教学互动性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仍旧被动地学习着枯燥的知识,对于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与价值理解不足,也无法更好地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并付诸行动。

3.2红色文化育人过程形式单一

在高校思政课程开展过程中,一些高校仅仅是将红色文化知识板块作为所需讲授的思政知识体系其中一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讲授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不重视优秀红色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对红色文化课程讲授的传承性、引领性和创新性思考。与此同时,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融合度较差,深度和广度均不足,难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

3.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性不足

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忽略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建立研学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讲座等“情浸式”的主题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不够深入,对于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而这便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缺乏对红色文化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红色文化难以发挥思政育人的效果。

4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

4.1弘扬红色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河北省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与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在基于多模态认知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深入学习中国精神的红色文化内涵,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紧密融合,在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统一。

4.2加强多模态教学创新,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中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明特征和教育意义,在高校思政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远影响,并将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精心编排设计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把红色文化资源借助各种教学媒介综合运用到整个多模态教学过程,充分运用专题讲座、亲身体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音频、视频、绘画、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青年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产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4.3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价值认同

在各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课程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喜闻乐道、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沟通交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大力开展诵读红色经典故事、传唱红色革命歌曲、红色文化知识竞答等文娱活动,定期举办红色革命人物事迹座谈会和交流会,加深青年学生对革命人物和事迹的了解。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所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纳红色文化教育,在真实经历和实践中感悟中寻觅红色踪迹,体悟红色文化的韵味和精神力量,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4]。

4.4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思政教学

要实现基于多模态认知的河北省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全面化,多方联动和有效促进河北省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加大对高校思政教学的资金、人才投入,支持高校创新和发展多模态教学模式下的思政课程体系构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红色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当地红色文化管理部门、各大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学校红色文化科学研究点,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融进思政课程教学之中,丰富思政知识教学内容,使红色文化基因的内涵深入到青年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中去。

5 结语

推动基于多模态认知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深入发展,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需要不断地挖掘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建立多方联动育人机制,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优势,培育青年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凤祥.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07.237.

[2]杨洋.文化强省战略下河北省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10-13.DOI:10.16227/j.cnki.tycs.2021.0718.

[3]靳诺.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丛书, 202110.243.

[4]罗建文,陈芳,童露瑶.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02):103-108.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22.02.0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