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打造新时代高质量乡村振兴

邵晓林
  
装备维修技术
2022年9期
温州市质量技术检测科学研究院 浙江省 温州市 325001

摘要:乡村问题属于世界性问题,随着城市的崛起和工业文明的出现,将乡村作为中心的文明结构出现了根本性变动。受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影响,城市人口逐渐涌入城市,导致了城乡人口在结构上出现了较大变化,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乡村地区人烟稀少,逐渐走向衰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直将关注当下视为研究重点,而当前乡村振兴为社会关注焦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思想指导,保证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高质量进行。

关键词:中国化;高质量;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

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是在十九大中提出,体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对马克思主义中体现出的三农思想传承与创新,使其更加贴合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的实现需在运用马克思三农问题相关理论成果同时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切实做好探路、铺路、引路的思想引领,形成新时代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道路[1]。

一、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意义

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广阔绿水青山,具有生活、生产、文化、生态多种功能,和城镇之间能够相互存进,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繁重、艰巨的任务主要在乡村,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推动两个百年奋斗基本目标实现的要求[2]。乡村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的必要条件,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3]。乡村振兴是现代经济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举措,是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健全的固本之策,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中乡村振兴的解读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战略支撑

马克思主义中指出,农村发展应着重推动生产力发展,将科技作为杠杆促进城乡关系发张根本性转变[4]。城乡对立和传承相分离主要是受到生产力不发达与社会分工的影响,城乡对立消除的基础为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乡村转变分散与隔绝状态的要求,也是无产阶级获得革命胜利以后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科技,尤其是科技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持成。同时乡村振兴应使人口、大工业在全国范围中均衡分布,重视交通发展。利用均衡人口分布,农业与工业的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5]。通过人口、大工业实现均衡分布,可以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增加农产品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中小城市的形成,可以使空间格局变得更加合理,转变大城市中人口集中以及农村分散落后的状态。交通的发展,可以使物资和人口在流动时变得更为高效。逐渐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繁荣振兴。

(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乡村振兴实现的主观条件,目的在于促进农民获得全面发展

马克思提出,消除农业私有制以后要想使农业获得繁荣发展,不仅需要通过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也需要对应发展运用上述手段人的能力。因此农民需针对进行产业教育、基础教育,加强农民对于创新技术的掌握,使农民熟练使用农业机械,保证品种种植优良,进而使生产出的产品可以适应社会实际需求[6]。同时农民应进行思想观念转变,不断提升自身民主意识、政治素养,自主表达个人诉求与意愿,展开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发挥在农村管理、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农民具有较高的素质是城乡差别得以消除,农业实现腾飞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主观条件。

(三)集体经济合作道路属于乡村振兴实现的所有制基础

马克思主义当众指出,消除私有制是解决城乡对立和城乡分离重要手段,提出土地需实现国有化,并且生产资料应运用公有制[7]。这主要是由于土地由国家进行控制情况下,农产品便不会因为他人滥用地力出现减少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指出,只有进行大规模操作,才能使先进农业技术获得有效利用,推动生产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打造新时代高质量乡村振兴特征

首先,凸显党的领导核心。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需将党的领导合理融入在集体经济各环节,使党组织嵌入到合作社治理中,乡村振兴需要将农民组织在一起,更好进行乡村治理以及市场竞争,进而使农民利益获得充分保证。在此过程中,党组织需承担这一责任,使农民利益获得充分保证,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发展[8]。其次,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融合。公有制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特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着根本保障作用,土地私有制的实施,容易导致农村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市场范围受到限制,人口失去土地,产生的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较大。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融合能够使乡村振兴在实施时更具内生动力[9]。再次,农民主体地位获得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能够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促进群众在分配、管理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将农村资源充分盘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四、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打造新时代高质量乡村振兴策略

(一)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对农民的引导

乡村振兴在实施过程中,应基于马克思主义,结合社会当前发展现状,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指导。应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盲目蛮干问题,将乡村实现长远发展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将乡风文明、农民富裕、产业兴旺、环境宜居视为基准,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点设置、产业布局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未能进行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则难以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自身领导作用,引导农民实现乡村振兴[10]。基层党组织能够将上级组织、国家、农民联系在一起,在具备良好组织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农民的领路人,动员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保证乡村振兴实施的实效性。首先,基层党组织应及时转变自身观念,可以为农民办实事,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提升自身号召力、凝聚力,获得农民的支持。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讲,属于乡村振兴核心,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应重视组织保证、指导思想蕴含作用,不能单纯通过行政力量管控农民,与农民之间形成紧密联系[11]。基层党组织在发挥自身领导作用、团结作用时,需要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来带头,这就需要积极将高校毕业生、优秀党员吸引到乡村中任职,使基层党组织获得充分的人才支持。其次,重视党员培训工作促进党员素质、水平的提升。最后,基层党组织应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不断对乡村治理方法做出改进,进而保证乡村振兴在实施时的高质量。

(二)注重农村整体发展模式的优化完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首先,重视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大工业生产形成的环境问题越发凸显,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对于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12]。乡村发展中,水资源严重浪费、滥用对于人们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威胁较大,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严重影响乡村环境,空气恶化、土地贫瘠使乡村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这就应规范农民的不良习惯,鼓励农民生活中使用环保材料,针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其次,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化学肥料、机械化耕作、单一栽培等均会造成土壤发生退化问题,并且化学辅助农业生产产品导致害虫的抗药性明显增强,因此需要使用药性更大药剂,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应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转变农业原本生产方式,通过少量耕地获得更高产量,尽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并且需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监督机制,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从产业发展来讲,应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针对产业业态进行创新,运用多元化方式展开产业融合,转变以往将乡村资源视为生产要素的思想,将空间生态资源实现立体化开发作为自身努力的全新方向。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产业融合方式有效解决存在的生产小、散、乱和销售滞后、滞销问题,如一三产业之间进行融合时,可以由农业科研在各个乡村设置试验田,带动乡村农业的科技发展。由农业龙头企业驻村联络、对点指导,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同时利用农村优质的环境资源,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最后,通过系列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科技属于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对各环节蕴含客观规律形成认识,农业生产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运用,使生产条件和最终成果与标准更相符。同时农业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积极进行转型升级,针对自然科学、水利、机械化等问题通过生态性、科学性方式进行完善,进而使乡村产业发展获得有力支撑。

(三)明确农民主体地位同时加强科技人才、专业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指出,农民是农村实现繁荣发展重要人力资源,特别是获得了解放以及全面发展的农民,乡村振兴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多个方面,农民为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主体。因此乡村振兴的实现农民属于根本依靠力量以及主体。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比较高,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但是在乡村地区,仍然有大量农民,因此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十分必要,推动乡村振兴整体进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施乡村振兴,应重视农民作用的发挥,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对于乡村最为了解,并且乡村振兴的实现和农民获得的复制相关。在乡村振兴中农民最有发言权,也能找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合理措施。首先,需要积极展开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将民生短板补齐,强化农民生产建设,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农民参与到惠及自身项目中。其次,要想使农民增强对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市场化的适应性,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样性农民培训体系和教育体系,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构建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从职业发展、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农民支持,使农民可以和城镇职工获得相同待遇。就老年农民、农村妇女来讲,可以通过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并且培养农业职业经纪人、经理人,使其发挥在市场、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保证农业生产与社会需求变化之间相适应,农民获得更高收益。再次,强化农村教育、科技、金融、医疗、管理等多方面人才建设,使农业在实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人才支持。对于承载乡村文明的文化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传人等,不仅需要加强整体保护力度,也需推动传承方式、培养方式的创新,使乡村文化获得更好传承与发展。最后,除了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吸引外,可以将乡村情怀作为切入点,吸引专家学者、企业家、专业人才、党政干部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四)秉承集体经济制度的同时,推动农村各项制度完善

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决定着资源配置,无论是农业还是农产品,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均需接受调节与检验,对于农民收入、农民就业来讲,会受到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的支配。近几年发生的农户收入整体增长缓慢、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资本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不能单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也需要政策制度的调控。市场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小农户由于竞争力相对较差变得日益贫困,而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状态。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制度保障作用,也是共同富裕德育实现的基础。中央文件中指出,需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是湿度规模组织主体不属于农业私人资本,是将集体经济作为依托,属于农村集体企业、农业合作体或者是农业合作社。农民和土地之间实现劳动联合的同时进行资本联合、土地联合。习近平指出,需将家庭经营在整个农业中的基础地位发挥出来,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培育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中不仅需要将集体经济作为主要基础,也需推动农业支持制度的完善,形成生态性、高质量农业侧供给体系,增强对农产品需求侧整体变化的适应性。同时推动农业社会保障、农业社会服务等相关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

结束语:

总之,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农业未能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就难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出现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尤为明显,其中主要体现在农民对于生产力、市场竞争适应力不足,农业供给整体质量有待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有待强化、生态环境较为突出等,因此乡村振兴的实现十分必要。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乡村振兴在实施时的指导,可以使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施保证高质量,推动农村进行全面发展与进步,进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进程。

参考文献:

[1] 金世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三农"故事的三个维度——评《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2021,40(12):157.

[2] 王晓光,方凤玲.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27-35.

[3]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奋斗,2019(11):1-7.

[4] 韩荣鹏.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文旅融合发展[J]. 社会科学家,2021(12):70-75.

[5] 温福英,黄建新. 欠发达地区农村电商政策与乡村振兴耦合及提升路径[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6):132-138.

[6] 张天浩. 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综述[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84-92.

[7] 张晓彤.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实践[J]. 理论观察,2021(9):67-69.

[8] 夏爽. 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4):11-12.

[9] 闫宇豪. 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下的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4):1-7.

[10] 钟伟,钟俊. 论乡村振兴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临沂大学学报,2020,42(3):119-125.

[11] 钟廿琪,周申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乡村生态振兴[J]. 观察与思考,2020(2):42-51.

[12] 李春龙. 对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下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分析[J]. 公关世界,2020(12):15-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