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出路探索

邓苏心
  
装备维修技术
2022年11期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厚理论内涵和科学价值,揭示了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密码。劳动是人的生存之道、发展前提,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塑造人,塑造劳动;反之劳动也对教育产生影响,丰富并塑造教育。鉴于此,进入新时代,选择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带回至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文化层面进行理论解读及实践探讨,肯定劳动在学生个体、高校教育、完善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探索劳动教育实践出路,这有益于治理当下劳动教育异化之怪状,上好大学生劳动教育这一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高校 ;劳动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劳动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揭示了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密码。近些年,习近平在多个场所都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劳动者的人本情怀,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劳动过程中收获个人幸福追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路径,教育以发展人、满足人为先,目的在于引导人、塑造人,其步伐必须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高校劳动教育要植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并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摒弃学生怕苦畏难的颓废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劳动、热爱劳动,做到“劳动和受教育相结合”。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培育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一百多年以前,不同于以价值研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从主体的人的实践行为作为切入点,目的在于探求人及人的需求和解放,最终揭示现实的人的真实境遇。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探寻劳动的奥秘。首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劳动”作为开启现实世界、把握历史潮流的钥匙。马克思认为劳动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人类的劳动包括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历史、以及人本身,创造物质了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其次,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劳动价值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关键一节。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者的生活现实,“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商品具有价值,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结晶。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或它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所含的社会实体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所以,各个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耗费于、体现于、凝固于该商品中的相应的劳动数量或劳动量决定的。”[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中探究出的崭新成果,由此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工人的剩余劳动。并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狭隘界限,从全人类解放的视角出发,“以劳动价值理论去探讨人类劳动行为的可贵性与独特性所产生的价值理论”,阐释出了劳动价值对于整个人类的社会的价值。

(二)高校培养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劳动及其劳动价值观在马克思的观点和结论论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自身探索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因此,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探寻生产劳动关系对人自身生产的应先。基于此,马克思表明“为了能够得到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就必须让年轻人不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可见,教育塑造人,塑造劳动;反之劳动也对教育产生影响,丰富并塑造教育。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重文轻劳”的观念弥漫,“劳动异化”的现象开始萌芽,主体的人创造出的客体反之对其压制,随之带来的享乐主义与物质主义风气盛行,部分青年出现了忽视劳动、逃避劳动的现象。基于此,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中一直倡导的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又重新被人们重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作家认为,劳动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现代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因此青年学生要正视劳动价值认知,端正劳动态度,在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础上,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二、劳动价值理论融入高校教育所遇困境

(一)学生劳动认识的缺位与高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积极产物,社会物质生活(即生产劳动的过程)决定人类意识。因此可以说明意识的源头在人类劳动的开始,正确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劳动的进行。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之间交融交织,经济上的竞争逐步转变为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伴随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带来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的入侵,使得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劳动观念受到了极大消极影响,大学校园里攀比、虚荣心里严重,“缝缝补补又两年”的衣服替换成了非大牌潮流品牌不穿,宁愿成为月光族也要追求时尚服饰。以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消费主义的陷阱的诱惑下颇受冲击。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作为拜物教的一种代表形式,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与高校教育要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之间背道而驰。“劳动教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外延和内涵,但最本质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3]针对当下部分青年因此期望通过对“物”的疯狂占来展现自己的“力量”,高校教育更应该注重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崇尚、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

(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高校教育相分离的矛盾

在 19 世纪的工厂劳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发现了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对于儿童成长的益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实行的措施中就指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这一观点。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离不开劳动教育,劳动塑造人的意识,又有助于人的价值观念的引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变大,现今整个社会越来越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观,在校之中受传统应试教育占据主导的思想影响,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高校教育相分离的现象。“重卷面轻动手”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负面印象,劳动反而成了知识学习不足的惩罚,使得学生从小就将劳动、干活与脏、苦联系在一起,与学习不好的惩戒挂上了钩,形成了“劳动分贵贱”“鄙视体力劳动”的错误价值观。当前高校中存在学生在校参加活动,多数情况以获取学分与证书为最终目的;师生过分追求绩点与唯分数论,将获奖只和成绩挂钩等不良现象。教育一旦与考绩和利益挂钩,内容便盖上了功利主义的遮光布,无形之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轻重在人们心中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现实风气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要对当代劳动教育进行“真”价值引导,培育应该重点强调劳动的重要价值、强调尊重劳动,反对好逸恶劳的享乐作风。

(三)劳动精神的缺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论述,系统科学地阐释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和路径方法,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4]新时期以来,强化劳动教育、提升劳动育人功能的呼声迭起,相关指导文件中不再专门强调劳动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而是将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方面的教育并行起来。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劳动教育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变成大学课堂上的必修课程。[5]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成为目前社会需求对高校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劳动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习阶段连续性和完整的学习。麦可思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看法”这一问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是“浪费学习时间”,并表示“无所谓”的态度。这也侧面反映了在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的今天,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还未深入人心。

三、探索实践出路:上好大学第一课

(一)加强教育引导,树立学生正确劳动认识

人作为社会历史的积极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教育的引导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首先,高校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要立足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等课堂阵地,抓好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利用本科阶段32学时的劳动课和劳动周,在了解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把枯燥的品质教育转换成切实可感的课堂故事、名人事例,转变成大学生群体可以快速接受的语言,将劳动价值观蕴含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好品质输出给学生。

其次,高校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要要深挖教学素材。劳动价值观教育蕴含着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劳动教育充分体现了尊重劳动者的主体性,体现了劳动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崇尚劳动、不贪享乐的美好精神品德。通过挖掘劳动的实践育人功能,有利于对当代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培育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提炼劳动精神,增强新时代青年劳动素养和道德风尚。百年风云,梳理建党之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让学生理解正是由于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正是由于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发挥劳动者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精神,新生中国才实现了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短短十几年间经济腾飞的带来的改天换地。

(二)强化实践锻炼,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高校教育要从思想方面要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等重视。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辛苦,认识到艰苦奋斗之后成果的取之不易,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珍惜当下生活,救苦、救累,为民族振兴和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同时加强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让纸上谈兵的教育走进现实生活情境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做学问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求得真知,不可将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高校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劳动教育的教学规律,并围绕新时代培育什么样的人,劳动为谁培育人的问题,制定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加强构建劳动教育实训课程,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一方面,将劳动教育的培训融入其他专科课学习之中,挖掘二者关联性。譬如在理工科实验课上加强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养和学习,在各个专业课学习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以便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为学生设立丰富多彩的劳动项目。开展勤工俭学、校外公益平台、社区公益等多种多样的劳动项目平台,学校可以结合实际,筹备、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劳动项目,学生自主完成不同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文明校园、文明交通、垃圾分类等不同劳动任务,丰富实践活动形式。

(三)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助力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

劳动立身,劳育塑身,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价值观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承,又是新时期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劳动价值论的不断深化。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要求更高,国家的建设更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更加需要培育具备现代知识、技术水平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新人,只有这样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将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放置重要地位。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本地位,以点带面,实现“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多方向结合起来,在各个专业学科中深挖劳动教育资源,从而丰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坚持劳动这一基础课的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要想使得青年摆脱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环。马克思通过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牢固确立了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表明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并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这些为社会所批判的负面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好逸恶劳、不思劳动。因此,做好教育路径的落实,不让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失声”“失踪”,新时代更应做好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中国梦、大学梦、人生梦,都可以从劳动这一基础课开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4-122.

[2]高放.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425.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45-48.

[4]本报评论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8-09-14(0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作者简介:

邓苏心,女 山东滕州人,1995-,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