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王述芬 韩东 王亦明 郑慧
  
装备维修技术
2022年14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秦皇岛 066300

摘要:我国教育部2020年提出“新文科”概念,鼓励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旨在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影响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受到多重阻力。国内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基本相同,缺乏相应特色,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有必要探索国际贸易专业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发展,培养新时代国贸人才。本文以国际贸易与“双碳”的融合为例,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双碳;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1.文献梳理

笔者以“新文科”、“国际”和“贸易”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相关文献,发现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文章较少,只有六篇文献。畅童娜(2022)对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思政进行研究,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际技术贸易人才。董本云(2021)认为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从混合式教学角度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明洪岩(2021)主要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行领知,商学结合”模式,提出要重点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张倩男(2021)提出通过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以及体现专业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发展研究。顾晓燕等(2020)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教学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合作育人等方面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方友熙(2020)等认为建设新文科重在课程体系创新。总的来说,现有研究更多是在新文科背景下从大方向上提出建议,而从具体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

2.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2.1培养目标

根据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第四轮评估结果》中对各高校排名情况,笔者选择排名前三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央财经大学,介绍其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专业培养定位:该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能从事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商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专业培养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系统的工商管理基础知识以及商业和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国内外贸易实务,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跨文化沟通的经济管理人才;学生能够从事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综合经营管理和企业跨国经营等方面的工作。中央财经大学专业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和国际经贸规则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把握学术前沿与实践前沿,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注重与金融等专业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上述三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有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相同点都在于培养适应全球化趋势,熟悉国际市场规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侧重于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的结合,中央财经大学侧重于金融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北京大学也是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2.2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基础课一般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的宏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专业课通常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英语函电等核心课程。此外,国际贸易专业一般还利用外贸软件模拟外贸流程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综合操作能力。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3.1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同

国内顶级双一流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一般都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与特色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除了上文提到的三所高校,笔者在查询多个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情况时,还发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尝试国际贸易与大数据专业融合发展;上海海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专业与航运相关专业融合发展。但顶级高校数量毕竟有限,国内还有很多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缺乏优势或特色,形成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在,与国内部分优秀的专科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理论学习偏多,实践技能较弱,但在就业时确有着相对较高的期望值,不受企业欢迎;与顶尖高校相比,科研能力或跨学科融合能力较弱,无论是考研还是出国留学也都不占优势。究其根本原因,普通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也没有随着国际经贸局势的变化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3]。长期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与其它理工科转行从事外贸工作的毕业生相比,也缺乏专业优势,例如在机械产品出口,国际贸易毕业生往往还需要工程师的大力配合,在对产品的介绍方面也不够精准。因此,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可以适当形成自己特色,增加学生从业竞争力。

3.2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没有与时俱进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过于追求经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多基础课开设比例过多,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比例较少。二是,部分专业核心课内容上存在交叉,例如《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实务》中结算章节;《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与《国际商法》中合同磋商部分,如果是不同的老师教学,时间的浪费不可避免。三是,部分教师深层次探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足,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层面。四是,教学重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不足。现有国际贸易课程在思政教学改革方面还有待深化,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与国家经贸局势和经济形势联系密切,需要学生有较为浓厚的家国情怀,现有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更多侧重于知识传授,有必要在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3.3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对比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核心课教材,笔者发现很多专科院校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任务设计还是案例更新都远远好于本科院校,原因在于专科院校更注重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专科院校,他们有大量的教学案例来自于实践,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而国内不少本科院校仍沿用内容缺乏创新的教材,虽然出版时间较新,但内容编排上更新较少。此外,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没有进行适当取舍,例如实践中汇付结算方式中信汇和票汇当下极少采用,课本中仍采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很多教师授课时也相应投入很多精力,却对学生未来实际工作没有多少用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学生虽然将基础理论掌握良好,却仍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4.1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而不是简单培养外贸业务人员[5]。具体改革思路有很多种,可以融合小语种、大数据、跨境电商、金融以及航运等多个主题。2022年3月15日,欧盟理事会宣布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该机制也被称之为“碳关税”。该机制首批将水泥、钢铁、电力、铝和化肥等行业纳入管理范围,并设置了一定的过渡期。上述行业在过渡期内的进口商品只需提交信息,不必缴纳相应费用;过渡期结束之后,进口商则需要为其进口产品对应的碳排放支付费用。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欧盟理事会拟征收“碳关税”这一举动,给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又蒙上了一层阴影。2022年5月7日,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其中表明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本文在新文科背景下,结合当前“双碳”目标,提出如下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和碳排放方面的专业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熟悉国际碳排放规则,理解国内外贸易实务,既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出口,又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碳排放交易的复合型人才。

4.2课程设置

结合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对现有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缩减,对一些具有交叉内容的课程进行课时缩减;对一些没有方向特色的选修课,可以适当删除。空出来的学时可以针对碳排放领域方面开设相关课程。例如,专业基础课添加:碳排放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添加: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碳排放权交易实务、碳资产管理、期货交易与实务等课程(之前一般为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添加:碳金融法律与规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研究等课程。下面对主要课程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碳排放核算方法学。这门课程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主要领域碳排放核算单元排放原理、排放环节、排放特征、具体的核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结合具体的核算案例对活动水平、排放因子实测进行了方法学讨论,给出了相关参数调查方法和监测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碳排放核算单元排放知识,为碳资产管理和碳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

第二,碳资产管理。这门课程首先介绍有关碳资产管理基础知识,例如碳资产的特征、类别以及获取途径等;重点介绍碳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碳的盘查、碳的足迹、碳资产开发、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等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解析碳资产管理的流程。

第三,碳排放权交易实务。该门课程首先介绍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例如碳交易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国内外碳市场基本情况,包括碳配额市场和碳项目市场;再次介绍我国主要省市碳交易试点交易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组织机构如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碳排放和碳交易的基础知识,为将来进行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

4.3教学过程改革

在新文科背景下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并不只是简单增减几门课程,而是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系统梳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一方面,当前学生面临较为复杂的信息环境,部分同学沉溺于手机游戏,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例如可以实施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尽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本文“双碳”背景,可以联合其他学院多设置有关碳排放的线上选修课程,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思政教育,重在对教师观念和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案例比赛,设置相关教研课题,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进而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职业使命感。

结语

在当今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现有学科之前也应加强交叉和融合。本文在新文科建设和“双碳”背景下为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新文科改革提供思路,在保留国际贸易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融合碳排放领域专业课程,为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新的特色提供思路。当然国际贸易和碳排放权的融合尚处于初步阶段,本文的研究只是初步进行探讨,仍存在完善空间。

参考文献

[1]卓凤莉.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9):176-177.

[2]吕石磊,王冉.“30·60”双碳目标下建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1,7(30):62-65+69.

[3]顾晓燕,华树春,符斌.新文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142-144.

[4]董本云.新文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1,37(04):117-119.

[5]张倩男.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3):107-108.

[作者简介:

王述芬,1982.11,女,山东烟台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韩东,1979.11,男,吉林白城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王亦明,1978.10,男,海南临高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郑慧,1981.11,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 河北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的对策研究(2020JK023)阶段性成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应对数字贸易新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YYB202160)阶段性成果;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权分置”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法律风险防范研究(SQ2021109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