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青马工程”视角下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研究
——以河北农业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研究——以高校‘青马工程’为例”(课题编号:2021078)研究成果。
摘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关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培养锻造,关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夯实巩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对于高校“青马工程”建设路径研究,思考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工作模式,对于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建设的战略地位,培养更多合格可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愿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青马工程”视角下,分析“青马工程”对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阶段信仰构建现状进行分析,明确问题的解决方向,切实为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持。
关键词:信仰体系构建;“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目 录
一、“青马工程”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价值分析 1
二、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进行信仰体系构建的现状 1
(一)培养模式深度不够,信仰培养实效不足 1
(二)青年学生认识不足,信念塑造存在阻力 2
(三)理想教育和实践塑造结合程度不高 2
三、理想信念塑造优化路径分析 3
(一)协同培养管理,增强培育实效 3
(二)拓展培养内容,完善信仰体系 4
参考文献 5
一、“青马工程”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却以实现全人类的福祉为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以辩证的、批判的视角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进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历史交汇期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实现经典与当代的对话、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与未来的交融,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顶层设计与精神动力。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昂扬向上的群体。高校对于青年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形势,大学生对于所接触事务缺乏清晰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借助“青马工程”将大学生们拉回“正规”,塑造青年理想信念就有重要意义。通过“青马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融合,牢牢把握其核心要义,实现先进理论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进行信仰体系构建的现状
(一)培训模式深度不够,信仰培养实效不足
“青马工程”培养模式深度不够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的培养管理方式是班级管理,且班级人数较多,缺少特殊化定向培养项目。二是培训的内容相对简单,以讲座等固定形式为主,培养内容缺乏趣味性,仍旧集中在单一理论学习上。理论宣讲固然很重要,但是一味的进行理论教育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骨干的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新的骨干培养模式模式。在培养中没有对青年骨干及时的进行时事案例分析、辩论讨论、实践调研等一系列活动,这也就不能使青年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二)青年学生认识不足,信念塑造存在阻力
对青年学生实施“青马工程”培训的主体是高校共青团,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团组织力量有限,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合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于青年人才的塑造培养。同时,在现行的青马学员培养过程中主要是由团组织搭台“唱大戏”,但是这种培养方式容易造成培养人才范围集中于团组织内部,不利于吸纳全范围内的青年学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观察,“青马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上不能真正满足当代青年的现实需求,从而出现培养机制的反效果。因此,大学生对“青马工程”的认知出现偏差,易对其产生不解和质疑,造成信念塑造存在阻力。
(三)理论教育和实践塑造结合程度不高
理论教育是“青马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塑造是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抓手,不过目前的培养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存在不系统、不深入、不透彻的问题,学习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欠缺,以兴趣和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形成。“青马工程”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教育培养形式而言,凸显了对实践砥砺和行为养成的重视,但在深化实施的新阶段,实践活动的范围、层次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实践砥砺中,开展高层次对外交流的“青马”学员不多。基层调研多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对时事热点、政策理论开展调查研究和项目研究不够,“青马”学员政治参与的机会较少。
三、理想信念塑造优化路径探析
根据新阶段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新情况,河北农业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在开设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同“出彩人生大讲堂”这一农大特色品牌栏目相结合,充分丰富青马课程形式。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对青马学员进行整体组织,并设班长、团支书加强班级管理,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农大特色、彰显农大形象的“青马工程”。通过多方合力扎实改进和有效实施“青马工程”,让青年学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荡青春力量,追逐青春理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人生华章。
(一)协同培养管理,增强培育实效
“青马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的工作。由于协同培养涉及方面众多,因此要在高校之间建立“青马工程”协同培养机制,切实可行的协同培养管理体系是其重要前提。高校之间“青马工程”协同培养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选拔优秀的协同培养人员。依靠河北农业大学校团委特色栏目“出彩人生大讲堂”,组织青马学员定期参加大讲堂,邀请社会各界名人学者到场为同学们开展讲座及实践活动。例如邀请敬一丹、濮存昕等名人为同学们讲述自己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邀请第三代塞罕坝林场工作者展示自己在祖国大地上奋斗的青春足迹,在协同培养过程中,更好地保证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坚定政治信念、规范自身行为。
第二,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在青马学员协同培养的日常学习中,因其牵扯到各个学校的学生,所以各学校需要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青马工程”协同培养。
第三,选择合适的协同培养环境。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实地前往冉庄,再走冉庄地道,让“青马工程”浸润红色气息;组织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员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有效提升学生的志愿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因此把握不同阶段的不同培养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环境,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从而提升“青马工程”协同培养的时效性。
(二)拓展培养内容,完善信仰体系
在日常的青马课程培训过程中,其主要授课方式还是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新时代这一重要时代背景下,河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教学特点,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方面,使得培养内容不断充实,在进行传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入了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支农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内容,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宣讲活动和服务活动,使大学生骨干从传统的理论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和服务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事业,对于党的执政基础、国家的未来、青年的良好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勇于迎接挑战,积极探索“青马工程”发展进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焦春梅,阚俊明.让高校“青马工程”提质增效[J].新长征,2020(11):50.
[2] 王晓蕾,李颖.高校院系级层面开展“青马工程”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7):3-4.
[3]杨敏.探索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学校“青马工程”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2020(19):88-89.
[4]王娜. 高校“青马工程”怎么抓[J]. 人民论坛,2017( 24) : 118 - 119.
[5]隋耀伟. 健全和创新“青马工程”培养机制[N]. 吉林日报,2016 - 02 - 27.
[6]张育广. 大学生“青马工程”标准化培养模式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4) : 106 -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