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路径探究
摘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以继续的基础,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和文化传输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永恒进行的主题,而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也保留着时代的烙印。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则需要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加以分析研究,着力探寻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全新路径,为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家庭教育;个体全面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及科学内涵
对个人来讲,家庭不仅是他们最开始进行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教育的起点。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家庭都是其永远的港湾,是其发展的基础。在每个人的成长中,家庭的作用都是非同小可,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在人类文明形态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经过漫长的时间,从家庭中诞生并接受最初教育的个体,踏入学校及社会,接受着以家庭教育为奠基的继续教育,最终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来对社会进行服务,对人类做出贡献。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对人类文明进行丰富与发展,此外还可以促使社会文明向前迈进。古往今来,人们都对家庭教育进行了理性的思索以及深入的探究。古今中外的众多教育专家更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流传下来了众多永恒的文章与著作针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论述。这些论述对家庭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
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所持有的观念是:物质资料生产以及人身的再生产都对历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它是一种基本形式来供人们进行生产以及再生产。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进行繁衍,进而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延续。此外,家庭对个人来说,不仅是成长的港湾,还是身心寄托的场所。因而对每个人来讲,家庭都至关重要。而作为家庭得以延续的生命根源,对父母来讲,他们承担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子女进行生养。站在法律的角度而言,也对父母的责任做出了规定,要求对子女进行教育。马克思更是在教育中,父母的作用进行了强调。对个人来讲,家是他们最开始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更是孩子们最初进行学习的老师,也是初次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途径。
原始社会之中,并不存在家庭教育。而在封建社会之中,由于当时父权观念较为盛行,这导致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对人性造成了一定的束缚。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教育的发展也并不理想。“为资本家的强制劳动,不仅夺去了儿童的游戏时间,而且夺去了家庭本身惯常需要的、在家庭范围内从事的自由劳动的时间”,孩子在家庭中不再享有家庭教育的时间,父母也因沉重的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教育,关于家庭及家庭教育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被资本主义残酷的生产劳动剥削了,因而,马克思提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另一方面,恩格斯关于未来的社会家庭提出了一些设想,其中对教育进行了阐述,内容如下:“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情;社会同等地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还是非婚生的。”家庭可以帮助个体认识社会从而开始改造世界,个体从家庭中逐步社会化,处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之中。现在社会的家庭与旧时代相比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繁衍率降低,独生子女众多,致使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增加;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除了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资料,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受到广泛关注。新时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好的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并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奠基,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关于家庭教育的阐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是涵盖众多内容的,如何做人的教育以及品德教育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存在。因此,家庭为个体提供了生存以及生活的场景,此外,家庭还具备着一定的教化功能。古往今来,家庭就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存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是自古就存在着的。当下,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是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教育不仅是所有人的第一所学校,同时它还是所有人最初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来讲,家庭教育是其良好的基础。同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同样承载着教育职能,新时代所强调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完善的家庭建设之上,父母则是品德塑造、家风养成的引路人和奠基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第一次教育,在培育价值观、弘扬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家庭教育的新时代特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终身教育特点的教育形态,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简单来说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和文化影响的社会性活动。因而,家庭教育因其特殊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原生性。家庭教育的场所来源于家庭,而处在社会中的家庭必然带有文化习俗、地区传统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文化烙印,而这些烙印又深深地影响着个人成长的轨迹,带有无法改变的原生性特征。
2、时代性。社会变迁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和需求,而家庭教育也深受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其理念和模式。封建社会时期,家庭教育是父权制度下“礼义廉耻、君臣父子、尊卑有别”的等级教育,到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理念及模式则焕然一新,更加注重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性与自由化,家庭教育更多聚焦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3、终身性。家庭教育是一个持续和不间断的过程,并不因时间的增长而停止。在世世代代的努力下,家庭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它可以稳定家庭,促使家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从个体的出生开始,贯穿于个体成长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本身就带有终身性特征。
二、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短板缺陷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极大改善了孩子的生活质量、教育质量。但是,经济发展如同双刃剑,家庭教育既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了极大改善,却又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短板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身轻心的家长教育观念
在温饱向全面小康阶段进行转变的时候,由于父母自己以前吃过苦,感受过物质匮乏的窘迫,所以他们对孩子格外的注意,不仅关注孩子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现代社会发展同样使得家庭规模逐步缩小,父母将物质资源全面倾斜至孩子身上,当下,对孩子的物质以及教育进行大力地投资已经成为了较为主流的做法。有些父母,他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让“学习”成为孩子身心发展中唯一重要的事。然而,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展本就处在极不平衡的状态之中,父母过度重视孩子的物质和教育,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不平衡等问题,向父母倾诉之时却得不到父母的认同,长久以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阻碍个体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社会以及学校教育,三者应当各司其能。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其学会做人。但是,家庭教育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些年来,它出现了极大变化,家庭成为了第二所学校,承担了学校的部分智育职能,家庭教育逐步“学校化”,不再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将全部精力用来提高孩子的成绩,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更有甚者,在社会“大减负”的教育环境之下,避免落后的家长们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各种课外培训班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然而,将教育资源大幅度倾斜至孩子身上的家长们,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生活以及学习方面,对孩子的独立性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则是有所欠缺,更是忽视了如何“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教会孩子做人”的家庭教育的核心职能,这与我国古代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传统大有不同,也不利于孩子在人生之初的道德品质培养。
(三)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显著提升。但还有相当多的家长,教育价值观念滞后,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方面,原本的光耀门第的思想根深蒂固,这致使人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此背景下,父母都渴望孩子能够适应这个较为激烈的社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由于家庭荣辱观、社会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父母们不顾个体发展规律,将过重的学业课业负担压在孩子身上,把自身对未来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使孩子身心俱疲。然而,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如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度,孩子不仅感受不到其激励作用,甚至还会出现逆反以及自卑等心理,并且父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态,使得未来进入社会后容易产生“个人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同时,过高的期望值不仅让孩子压力过大,也使得父母容易出现焦灼,烦躁等负面情绪,所以他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较为简单、较为粗暴的,并不能够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引导,可能会致使亲子关系处于一个较为紧张的状态中,甚至会产生敌对、仇视等现象,家庭教育应有的和谐氛围也不复存在。
(四)重言传轻身教的家庭教育行为方式
少年时期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而这就需要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父母的“言传身教”。然而,现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将一些社会行为规范仅仅只是告诉孩子,并没有深入讲解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在道德本质,使得孩子对这些行为规范不以为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榜样教育的作用是无穷的,也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孩子首先模仿、学习的对象就是他们的父母。然而,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并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无法对孩子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甚至易产生错误的示范效果。因而,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言传轻身教的行为教育方式,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孩子无法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三、新时代家庭教育的路径探究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在家庭中,成员之间彼此可以产生较为深刻的、较为紧密的影响。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授、文化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常态。新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战略性意义不断上升,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发展最为需要的力量支撑。探寻新时代家庭教育的路径,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开展家长教育,从根源开始良性循环
父母对子女不仅有抚养的责任,更有教育的义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担负起老师的责任并具备应有的教育素质,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导孩子。当今时代,父母需要面对的不是提高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需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在中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开设科学、健康和规范的课程,为父母提供受教育的场所,此外,还应当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授,进而使家庭教育的知识得以普及,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其次,父母要培养自身继续教育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自觉接受再教育,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从根源出发,先提升自己再要求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教育,做到“言传身教、言行一致”。第三,家长要还原家庭教育的本质,避免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之处,分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司其职、各尽其职,要做到家庭教育以德为本的核心教育本质。最后,父母作为离孩子最近的老师,不能单单注重孩子的生活物质条件,要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意识到当今时代,社会压力不仅体现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新时代应当树立怎样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需要对家庭建设进行加强,对家庭教育持以重视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家风,这可以有效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发展以及弘扬,此外它还是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是其重要的构成成分。我们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和内容体系作为统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教育文化,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首先,要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家庭和睦的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要在家庭教育中着力培育家国情怀,倡导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其次,要重视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要始终坚持其核心内容,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要铸就孩子优良的道德人格,实现道德品质的高度自觉。第三,要培育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最为基本、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当今时代发展迅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泉涌般充斥在人民的生活中,要在家庭这个最初教育的场所,培育孩子的仁爱之心,以抵抗“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的不良影响,这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强盛。
(三)推进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也是教育的三大实践场所。目前许多地方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和学校及社会的有机结合也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例如家长学校、家校合作等新模式。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家庭教育所受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只是就学校教育是教育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个体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家庭教育作为人生起点的教育,直接影响个体一生的健康成长并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全社会都应达成共识、都要肩负起责任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因而,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作用,推动建立家校合作、家学社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全面教育、融合教育模式,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体制机制。
总之,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家庭教育不仅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国家民族的命运都息息相关。所以,面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吸取其优点,进而对家庭教育进行改进,从而解决教育中的现实弊端,着力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构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机制体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9.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6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
[4]习近平.习近平2016年12月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