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建筑改造设计策略

周钰
  
一起视线电力
2022年19期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广州市510000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都各具特色。但随着时代发展,部分乡村民居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模仿或采取复制的模式,破坏了当地乡村特色风貌和景观,导致有特色的乡土建筑正在消失,乡土建筑的去与留成为重点。有些乡村建筑经过人工的科学干预,得以留存和修葺;有些乡土建筑在自然浸润下野蛮生长,或凋零或保持本色;也有些建筑在不恰当的改造措施下,不加甄别、盲目应用乡土建筑改造的“先进”模式呈现出同质化、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为乡村振兴与乡土建筑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推动乡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唤起迷失的乡土记忆以及尘封的乡村产业,值得关注。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土建筑;改造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饱和,广大农村地区存有的环境恶劣、地域文化消亡等问题逐渐暴露。为改善以上窘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目光集中到了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之上,并将绿色建筑技术用于乡土建筑改造与设计,这种将绿色建筑与乡土建筑进行结合的产物即可被称为绿色乡土建筑。

1绿色乡土建筑内涵与特征

乡土建筑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乡土建筑进行结合,同时保留有乡土建筑地域内涵的建筑产物,其遵循以下原则:对建筑能耗统筹规划利用,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环境负荷降低至最小,建筑应能长效适用且经济。著名设计师刘家琨曾主张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在乡土建筑经济、实用、坚固及美观的标准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摸索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这表明乡土建筑的绿色改进应该以低造价、低技术、易普及为主,乡土建筑并非一定要像城市里的绿色建筑一样借助高新科技手段对建筑进行设计,如果能将乡土建筑本身的材料或工艺进行扬弃式继承或创新,往往更利于塑造节约型、可持续型的乡土建筑环境。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建筑改造设计策略

2.1对原有传统工艺的提炼与适用

“建筑不只是事件的地点,而且是事件的容器,时间由此被空间记录”。作为时间与事件容器的传统乡土建筑,其最为直观保留的价值就是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建筑工艺技法。绿色乡土建筑设计应侧重将原有传统工艺进行辩证的提炼,使其得以重获新生。以重庆溪土陶厂改造项目为例,设计师在对该乡土建筑桁架结构的改造中放弃了木质屋面固有的榫卯连接方式,转而吸纳当地利用抓钉上下固定结构的工艺做法,将横向的木梁用螺栓与夹板连接固定,使得施工操作简便,且利于节省材料,最大限度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桁架结构进行了结合。类似的做法在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县乡土民居改造设计中,设计师批判继承了当地的箭竹工艺,设计了具有自重轻、保温性好、隔音抗震特性优良的新型箭竹分割墙体,这使得箭竹工艺传统得以通过新的方式延续。

2.2优化功能布局

灵活性包括“可合可分”与“可进可退”。前者,指的是合作与否。通过清晰的隐形边界与明确不同的客户群体,使得二者合作能同时满足多种类型游客的住宿需求,不合作也能在擅长的领域各自向好。比如常住户可以通过完备功能与优质空间打造精品游,而非常住户可以依托现有环境发展休闲游。后者,指的是合作力度。闲置空间作为合作关系的构成要素,因合作一方的房主有着不定期回村度假的需求,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可转化为正向优势,成为二者合作深度的变量因素。

2.3意象化设计在乡土建筑活化中的应用路径

2.3.1功能拓展

创作人员在乡土建筑原有的功能上,可持续的拓展新的功能。新拓展的功能与原来乡土建筑的定位、功能等可能存在非关联性。功能拓展包括硬件功能拓展和软件功能拓展。硬件功能拓展包括现代建筑设施要素介入到农耕文化的乡土建筑之中,使其满足基本的安全、生活、生产等环节,例如自来水、电力、煤气、网络、暖气等要素体系的接入,以及无障碍通道设施的加入、墙面和地面的加固与美化等。这些设施要素的加入会促使乡土建筑的部分结构发生调整。软件功能拓展包括新增室内陈设、附属绿化、器具装饰物等方面的新功能,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与建筑本体连接,但与建筑本体共同形成乡土符号下的空间秩序,例如室内的日常家具功能拓展成文化展示媒介,庭院增加停车功能等。当众多繁杂的要素同时需要进行统筹时,需要对其要素统筹的外观体系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意象化设计在要素统筹过程中,经过创作人员对不同实地案例情况的主观思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硬件拓展与整合,但同时还须考虑对原本乡土文化符号的保留和体现。

2.3.2意象化设计在乡土建筑风貌构建中的应用

乡土建筑风貌既包含单体建筑的风貌,也包括建筑群落组成的整体风貌。意象化设计在遵循公众意象中的关键符号的同时,也根据创作者个体对风貌信息的读取、筛选、转化的个性思路,来进行风貌创新式的构建。意象化设计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信息赋予,所以一般不能用于乡土建筑风貌的保护和元素模仿中,但在风貌创新中,可用于兼顾乡土文化符号与现代实用功能之间的需求平衡。意象化设计可以通过空间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对乡土建筑风貌中的局部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新,既保持了人们对乡土建筑一以贯之的风貌整体意象,又能逐步推进建筑功能的可持续拓展。在风貌意象化设计过程中,部分元素是建筑本体内部的结构要素,比如建筑的横梁、台阶、柱子等,可能由于房屋的老化,需要对其进行翻修,在色彩和材质上可能会选取更符合现代需求的构件。另一部分元素是建筑本体或附属的装饰要素,比如建筑墙面的雕刻图案,可以将图案内容随着乡土建筑的活化而进行适当的改变。并且在营造工艺上,随着技术的进步,乡土建筑建造工艺体系也将发生改变。意象化设计在风貌构建中坚持文化符号的传承和体现,但在宏观风貌维持传统基因的同时,在微观的构件处进行了相关的设计处理,这样既能符合文化基金的传承,又能尽可能满足部分现代功能的需求。例如在徽州地区,部分徽州传统民居保留了“粉墙黛瓦”的色彩关系,同时对于“马头墙”等关键的形态要素也给予继承,但在部分外挂装饰物、门窗等细节上使用了新材料、新形式,以方便现代生活的日常需求。

2.4乡土建筑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类型学关于历史有两个概念——历时性和共时性。在乡土建筑形态的背后,蕴含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历时性)。如果要对乡土建筑有一个全面的理解,那么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是其建筑空间的营造和传统精神的传承。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技术、功能、材料都只是建筑的共时性要素,是不可延续的。而乡土建筑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历时性的要素体现在建筑形式上,需要共时性的要素去承载。这就需要运用建筑类型学提供的历史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结语

乡土建筑寄托着社会公众对乡村的怀念和向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建筑改造设计既要注意色彩、结构、图案、材料等元素的本真性还原,延续乡村建筑文脉也要结合当代需求,利用动态保护模式,引入象征隐喻、立体构成、功能再生等表现手法,提升乡土建筑在当下乡村生态中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徐玮蓬.北京东城菊儿胡同规划设计:建筑类型学在社区有机更新中的运用[J].北京规划建设,2021(02):119-123.

[2]李振宇,卢汀滢,王达仁.宅语:类型学视角下的住宅形态设计探索[J].建筑学报,2020(06):86-92.

[3]梁传志,刘幼农,侯隆澍,董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进展与思考[J].建设科技,2018,19(44):612-6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