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智能网联汽车现状及发展战略建议研究

郑春影 吴川刚
  
教研·学习导刊
2021年36期
海南省技师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00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 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汽车强国竞争的热点是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智能网联汽车(ICV)是一种配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的设备,融合最新的通信和网络技术,打造车辆-X(人、车、路、云),实现智能信息交换和分享。凭借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特性,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的驾驶,最终成为取代人类的新一代汽车。作为环保意识的集合体,具有规划决策、多级辅助驾驶集成系统等集成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成为汽车行业增长的新动力。我们将简要分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们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现状;发展战略建议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未来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方向,成为全球发展联合创新的重要载体。 汽车行在国家层面通过《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智能围绕标准法规、关键技术突破和示范工作,制定《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等文件化方案,加强和促进设计。

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

国家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思路是推进政策法规,为实际试验铺路,建设试验基地,推动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政策方面工信部将引领行业,以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标准推动行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将引领行业发展战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导的政策标准下,各地普遍开展了初步试验,并积极示范路试。目前,在重庆、北京、四川、杭州、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示范和应用研究基地。2015年6月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获得工信部批复,示范项目位于上海安亭。按照规划,一期完成无人驾驶、自动驾驶、车联网等29个场景,示范应用区将完成100个场景建设,于2016年1月开工,智能交通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河北智能汽车,百度在示范区进行无人化试验。2016年11月,吉林省国内首家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试验体验基地开业。此外,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了,智能汽车、宽带移动互联网和智慧交通的试验验证在杭州建设融合示范应用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积极发展,但我国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立法尚未完成,各项重大技术仍处于研发试验阶段。二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共性技术的开发、测试和认证所需的软硬件资源不足,还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平台支撑。同时,汽车互联网平台与以汽车公司为主导的政府主导的交通信息平台之间的分离和缺乏沟通,加之不同行业在系统建设上的合作与沟通问题,使智能网联汽车的以及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缓慢。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健全

汽车智能化和网络化已成为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汽车的发展开启了驱动传统汽车、电信和电子行业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新格局。我国尚未形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部分车企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性,投入有限。为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技术路线图,但最重要的是解决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产业布局、创新等关键问题。

(二)法规标准有待完善

由于缺乏整体法规和行业标准,关联企业基本处于自主发展状态。在立法方面,我国立法基本智能网联允许汽车合法商业运营,保障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用户的行车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限制了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精密地图测绘、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合法性。在构建标准系统方面,我们目前正在致力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因为它涵盖了汽车、交通、IT和邻近信息等多个领域。对于车载终端和车联网通信协议等主要的共性技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加速,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也将相应升级。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将非常缓慢。

三、建 议

(一)完善政策环境

如今,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汽车强国将顶级的工业设计与独特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先行优势。信息产业的强大优势使美国在智能和互联互通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欧洲国家(如德国)在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技术领域优势明显。日本正在以健全的道路基础设施为基础稳步推进。智能汽车业务正在发生变化。我国以国家战略为驱动,进行系统顶层设计,形成共识,明确发展和产业战略,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和协调产业间合作,营造鼓励创新、发展、产业化的市场环境。保护和开发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二)建立适合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法规和标准体系架构

完善监管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规标准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和标准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可以从日本的实际情况中了解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制定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相关部门、标准化委员会、行业组织根据顶层规划,综合组织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以及对现有管理空白或智能网联可能存在的制约和限制,尽快形成解决方案。其次以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接入和运行,有序推进相关法律、修订和解释工作。出台指导性文件完善法律支持体系,通过修改现行法规(如《交通安全法》),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提供法律支持,建立新的保险机制,明确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规定。

结语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从2018年开始,智能网联汽车将在未来20年高速发展的到来,到2035年将占全球新车市场的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行业的未来,是所有汽车强国和汽车大国的战略重点,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于我国汽车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起步较晚。尽管多年来在政府主导的有利环境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突破以及相关标准和立法不明确的问题,监管亟待完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孟军.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时代汽车,2021(22):8-9.

[2]万金鸣,康诚,潘新福.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网联测试环境搭建研究[J].时代汽车,2021(21):193-194.

[3]李晓龙,李明朗,张泽忠,于胜波,刘建行.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挑战与发展建议[C].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1:69-7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